好像每年一到年底,各種惡意誹謗香港保險業的新聞就跳出來了,比如各種拒賠的,比較有名的是:香港某保險公司承保的100萬保額拒賠 真的會這樣嗎?還有一個就是:香港保險最初兩年退保價值為0!這樣合適嗎?,當然啦,今年也不例外,這不,剛剛有號稱中國內地保險第一主播,陳鳳山先生,發布《香港保險是如何忽悠大陸客戶的》視頻,裡面講了一些香港保險很多問題,比如說,香港保險不保證收益,所以不是保險,香港分紅險的分紅演示不靠譜,香港重疾險的費率不保證,香港重疾險的費率不保證,香港保險理賠耍流氓,香港保險處理糾紛很麻煩等!針對其視頻觀點,我們今天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
香港保險不保證收益,所以不是保險?
視頻剛開始,陳鳳山老師就給出了一個扭曲事實的觀點:「香港理財分紅保險不保證收益,所以香港保險根本不是保險。」
首先,「雋升」一類的英式分紅儲蓄保險,長期不僅保本,而且有約1%的保證收益。雖然保證收益不高,且早期退保可能面臨拿不回本金的損失,但這種英式分紅產品的設計初衷本身就是為追求高預期收益而放棄了產品的流動性,要求投保人長期持有,利用分紅盈餘儲備金平滑投資收益,以及投資團隊在不同投資環境下調整權益類與固收類資產的配比,來最終達成較高的預期收益(5%~6%的美元投資收益)。
由於英式分紅產品的權益類資產配比通常超過一半,因此英式分紅保險是介於保守型分紅保險與基金之間的一種投資產品,本質為一個保本的封閉式基金,「保本+高預期收益」才是英式分紅產品的主要賣點。雖然這類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誇大宣傳,但這並不是英式分紅產品本身的問題,又如何能說這「不是保險」呢?
而陳鳳山老師在視頻中舉例的兩個內地產品——平安的「璽越人生」和國壽的「盛世尊享」,我在這裡不想多做評論。不知道拿著這種主險預定利率3.5%、扣除各項費用後實際內部回報率只有2.5%左右、附加萬能賬戶保底利率分別是1.75%和2.5%的開門紅產品,如何會那麼自信滿滿地說它們比香港保險「更像保險」。
如果真的要和香港保險PK,老師您起碼也要拿個像「華夏紅」和「歡樂頌」一樣像樣的產品出來吧。如果您給客戶銷售的一直都是「璽越人生」和「盛世尊享」這樣的產品,我覺得啊,還真不好說是誰在忽悠呢。
香港分紅險的分紅演示不靠譜?
視頻中不止一次地強調,香港分紅險的分紅演示都是假的,寫上去客戶只能用來看,根本拿不到。論證方法呢,視頻再一次使用了以偏概全的方式,用一家稍稍出了點問題的公司,代表了香港所有的保險公司。
對香港保險稍稍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香港保監局正式實施GN16後,香港公布分紅實現率的60多家壽險公司中,除極少數公司的達成率較低外,絕大多數公司的分紅實現率水平都在85%以上。也就是說,香港分紅險計劃書上演示給客戶的分紅是100塊,客戶拿到手的至少也有85塊。而像國壽海外、友邦、富衛等公司,分紅實現率更是全面接近100%。
當然,分紅險的歷史分紅實現率只能代表過去,並不能作為判斷未來分紅能否達標的依據,因此關於分紅險是否靠譜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既然香港保監局已經拿出了魄力,強制要求香港所有的壽險公司公開披露最近五年的分紅實現率數據,一方面是下了決心要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督促保險公司達成消費者對於分紅的合理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對香港保險公司經營分紅險業務充滿信心。香港保險如果真的是在忽悠客戶,又為何要強制公開這些數據來打自己的臉呢?
香港保險的早期現金價值低?
另外一個在視頻中被「百般詬病」的問題,就是香港保險最初幾年的現金價值低:首兩年現金價值為0,退保一分錢取不回來,這不是坑爹嗎?
這個分析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買一份長期保險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獲得終身保障還是早期退保?
如果你不想在早期退保,那麼保單早期的現金價值根本只是個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鐵了心要在早期退保,那麼無論是買香港保險,還是買內地保險,你都會損失超過大半的金錢。視頻中的老師,您以五十步笑百步,又是何苦呢?
實際上,香港保險在產品開發時將保單最初幾年的現金價值調低,甚至降低為0,目的就是為了壓低產品的價格,並以此來保障長期持有保單的忠誠客戶的利益。
保險公司在簽發一張保單的時候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其中包括業務人員的傭金、管理人員的工資、公司運營費用、準備金提取等。由於保險公司收到的首年保費與所支出的成本不匹配,導致公司每簽一張單,都會進入一種「虧損」的狀態,直到續期保費慢慢收上來,公司才逐漸進入「盈利」階段。
如果客戶在保單生效的最初幾年就選擇退保,保險公司無法獲取續期保費收入,又無法將業務人員的傭金追回,必然會導致公司在這張保單上虧損。
如果這時保單還有現金價值,保險公司不僅僅要虧損,還要給退保的投保人「倒貼」現金價值,對保險公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內地保單在最初幾年設定最低現金價值,是保監會強制規定的,保監會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規定呢?是因為內地保險市場誤導銷售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保監會採用嚴格的監管方法,來稍稍彌補消費者「被誤導」所招致的經濟損失。
不過,保險公司當然不會傻到真的去承擔虧損。保險公司會通過提高保險產品整體定價的方法,將這部分「虧損」從沒有退保的客戶身上收回來。這種做法,對於那些沒有退保的忠實客戶而言,無疑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他們付出了比原來更多的保費,用來彌補那些「被誤導」而早期退保的客戶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
講完了早期退保對保險公司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香港保單將早期的現金價值設為0,會使香港保險在價格方面更有優勢:
1. 保單早期現金價值為0,保險公司的早期退保率會大大降低,因為早期退保的客戶拿不回一分錢(相當於一種對早期退保的懲罰);
2. 早期退保率的降低,意味著保險公司不用在那些早期退保的保單上面虧損;
3. 虧損減少,意味著成本的降低,保險公司可以使用更低的產品定價;
4. 消費者購買這樣的保險產品更加便宜,而且對於長期持有保單的忠誠客戶也更加公平。
除了保單早期的現金價值為0,香港保險還擁有獨特的傭金扣回制度(投保人早期退保,或被證實有銷售誤導行為,中介人需全額向公司退還傭金),進一步降低了保險公司的成本,投保人無需為早期退保的消費者「買單」,因此可以享受更低的保費價格。
沒錯,視頻中老師百般詬病的「缺點」,實際上正是香港保險的優點。
香港重疾險的費率不保證?
視頻除了吐槽香港分紅儲蓄險的分紅不靠譜,還道出了一個令人「驚出一身冷汗」的秘密:香港重疾險的費率不保證,可以調整。
實際上,香港重疾險費率不保證早就不是什麼秘密,而且重疾險費率不保證也根本不是多麼令人驚恐的事情。表面看上去,好像費率不保證意味著保險公司隨時有權利上調保費,但在實際操作中,保險公司上調均衡保費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均衡保費的費率並不是保險公司想調就調。調整費率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一般為初始定價保費不夠充足而導致承保虧損,或賠付率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則更能說明消費者所購買的保險產品價格極其便宜,因為保險公司已經開始在這個產品上出現虧損。
其次,香港的重疾險產品大多為分紅型,有損失吸收功能。「分紅型」產品的定價,相當於在「非分紅」產品上面加了一層「墊子」,用來吸收實際經營中可能出現的不利變動。如果發生不利變動,「墊子」可以用來吸收一部分損失;如果經營過後仍有盈餘,「墊子」則會以分紅的形式返還給保單持有人。
再次,費率調整僅能針對保費尚未繳付完成的投保人,通常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大家所選擇的重疾險繳費期一般為20年左右,而一般一種疾病發生率的惡化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到賠付率真的惡化到一定程度時,大多數投保人的繳費期已經結束,或者臨近結束,這時再選擇加費,對於公司彌補損失所能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最後,在其他公司都不加費的情況下加費,不僅會使退保率增加,還會影響公司聲譽。「費率非保證」這一點是香港保險市場的慣例和傳統,幾十年來一直如此,「費率非保證」僅僅是保險公司為未來的極端不利情景所預留的一個「後路」,而並非真的想要調整。可以想像,如果其他保險公司都沒有上調過費率,那麼某家公司宣布加費後,勢必會使退保率增加,還會影響公司聲譽,影響新產品的銷量,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得不償失。
2017年11月15日,中國保監會發布第二版《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在為「長期健康險(包括重疾險)保險費率可調整」徵求意見。一旦該管理辦法通過,內地的重疾險費率也一樣可調(當然,該辦法目前並沒有實施,仍處於徵求意見的階段)。
香港保險理賠會耍流氓?
視頻中說了香港保險那麼多的問題,理賠自然也不會被落下。
首先我要指出,香港保險的理賠確實不如內地便捷,而且法律環境不會偏向於保護弱勢的投保人。如果客戶在投保香港保險時有隱瞞可以影響保險公司核保結論的重要事實,那麼出險以後有極大的可能拿不到理賠。
不過,是不是香港保險對於「如實告知」的要求比較嚴,就會在理賠時候「耍流氓」,隨意翻出個過往的醫療記錄來就拒賠?會不會像視頻中所講的,如果我過去有個感冒、發燒、骨折沒告知,被保險公司查出來,也會被拒賠?
當然不是!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公司,收投保人的保費,在風險發生時理賠,是公司的運作模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拒賠和惜賠,無法為保險公司節省太多成本,反倒會引來不必要的糾紛,如果沒有十足把握可以證明投保人有欺詐行為,不僅要賠錢,最終還有可能影響公司聲譽。
香港是一個非常講求誠信的地方,法律也一直沿用的是英國的普通法系,所有過往的判決案例都將成為以後的判案依據。香港保險業一直遵循「最高誠信原則」(Utmost Good Faith),要求投保人在向保險公司投保時要充分地披露可以影響保險公司核保結論的重要事實,而不存在任何欺詐、隱瞞的行為。
因此,影響香港保險理賠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投保人是否充分披露了可以影響保險公司核保結論的重要事實」。如果未披露的內容並不影響公司的核保決定(如視頻中所講的感冒、發燒、骨折),那麼保險公司是不可能以此為理由拒賠的。
那麼,是不是在投保時真的存在未披露的重要事實,保險公司就一定能拒賠?也不一定。香港保險同樣有「不可抗辯條款」,香港法律中稱為「不可異議條款」(Incontestability Provision),表述與內地類似,只不過通常只適用於主險,而不適用於附加險。這個條款指出,在保單生效一段時間(一般為期兩年)以後,即使保險公司發現投保人及/或被保險人沒有披露所知範圍內任何有關於簽發保單的重要事實,只要並無欺詐成份,保險公司都不能就保單之有效性提出異議。
因此,投保香港保險,只要做好如實告知,不存在欺詐行為,是絕不可能拿不到理賠的。而且,也正是由於香港保險這種嚴格的「如實告知」篩查,更好地降低了客戶帶病投保的風險,使得香港保險被保險人的發病概率更低,從而在價格上更具優勢。
香港保險理賠糾紛獲賠償率僅0.6%?
視頻中除了講香港的理賠難,還在持續傳播「人民精算師」當年所散播的謠言:香港保險2015年保險理賠糾紛728起,審結333宗,僅2宗獲得賠償,佔比0.6%。
這個老掉牙的謠言,數據出自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的2015-2016年報。
「香港保險索償局2015年處理了728宗投訴案件,有284宗超出了投訴局的職權範圍,有333宗已經審結。在333宗已審結的個案中,有53宗在投訴局秘書處的調停下,保險公司與索償人達成和解,有192宗表面證據不成立,有39宗索償人撤銷投訴,有49宗交由投訴委員會審理。在這49宗案件中,有47宗投訴委員會贊同保險公司的拒賠決議,有2宗索償人獲得索賠。」
「2015年度中,有56位投訴人獲得保險公司賠償,涉及的賠償金額為275萬港元。」
因此,香港保險索償局的數據證實了,「理賠糾紛728起,審結333宗,僅2宗獲得理賠,佔比0.6%」,壓根就是一個謠言。保險公司與投保人和解的賠償,難道不叫賠償嗎?
視頻中還提到,香港的理賠糾紛大多都是內地投保人。可是根據香港保險索償局公布的數據,333宗審結的案件中,超過一半都是住院醫療保險,其次是一些旅遊、意外傷害、家居保險,內地居民投保最多的壽險和重疾險只有51宗,佔比15%。
這種刻意的造謠,是不是有點太明顯了?
香港本地人不買香港保險?
為了進一步表明香港保險是忽悠人的,視頻還拋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觀點:「香港本地人根本不買香港保險,香港保險都是忽悠內地客戶去買的。如果香港保險真的是好東西,為什麼香港本地人不像抵制內地人去買奶粉一樣抵制內地人去買保險?」
奶粉是一種實體商品,保險是一種金融商品,如何能用同樣的供求關係去解釋它們的稀缺性?不過,有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無需多做解釋,數據可以證明一切。香港保監局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即使在內地客戶投保最多的2016年,內地客戶的新單保費也只是佔了香港總新單保費收入的39.1%,剩下的60.9%,還是被香港本地人買走了。
香港本地人根本不買香港保險這個結論,到底是如何得出的?
總結
現在互聯網諮詢如此發達的世界,不知道這些人為什麼要惡意中傷打壓一個真實的香港保險市場,如果真像視頻中講的那樣,為什麼那麼多內地居民都是香港買保險呢?難道他們智商和了解資訊不如您?你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在媒體上發表一些,偷換概念,以點帶面,虛假論證的東西,這麼明顯誤導內地居民,不知道內地保險公司給您多少代言費?不要用您老觀點去看新的保險業,這樣您的保險觀點也會變得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