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解讀了香港分紅保單的上半部分,今天我們繼續來說香港保險中的一種類型-分紅保單,今天的文章,我們將主要介紹儲蓄險分紅保單,包括「收益」與「風險」的關係,「英式」與「美式」兩種不同的分紅方式,儲蓄分紅險的分紅原理,計劃書演示,以及分紅實現率的正確解讀方式等。
「收益」與「風險」的關係
「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超過無風險收益率(Risk-Free Rate)的收益,都是市場對於投資者所承擔風險的補償。
選擇在文章最開始重新解釋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發現目前很多「入門級」的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過多將目光放在「收益」上,而忽視了「風險」這個要素。
預期收益6%的產品是不是一定比預期收益5%的產品好?答案是未必。因為前者的保證收益可能只有1%,而後者的保證收益可能有3%。究竟要不要拿2%的保證收益去換1%的預期收益,就要看投資者自己的投資經驗與風險偏好了。
總而言之,在挑選儲蓄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單純用「收益率」作為衡量產品好壞的唯一標準。「收益」與「風險」是共同存在的,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與投資需求挑選合適的儲蓄產品。
「英式分紅」與「美式分紅」
香港保險主要有兩類分紅保單,分別為「英式分紅」與「美式分紅」。香港保險市場上「英式分紅」儲蓄產品包括保誠「雋升」與友邦「充裕未來」等,「美式分紅」儲蓄產品包括友邦「愛無憂」、富衛「盈聚未來」與大都會「耀光永恆」等。www.hkinsu.com
兩類分紅產品最大的區別就是:
「英式分紅」所派發的紅利為復歸紅利(Reversionary Bonus),是保障面值(Face Value);
「美式分紅」所派發的紅利為現金紅利(Cash Dividend),有時也稱為周年紅利(Annual Dividend),是現金(Cash)。
同時,兩類分紅產品都擁有終期紅利(Terminal Bonus),有的產品也稱為特別紅利(Special Bonus),但是英式分紅與美式分紅的終期紅利同樣有區別。
美式分紅
美式分紅每年所派發的現金紅利是現金,可以隨時支取,也可用於繳付下期保費,或者留存於保險公司的賬戶中以一定的收益率積存利息(此收益率並非保證,保險公司可不定期調整);終期紅利是用以鼓勵投保人長期持有保單所派發的一種紅利,通常在投保若干年(如第十年)後才開始派發,只有在身故或退保時才可提取。
美式分紅所派發的紅利皆以「現金」形式存在,公司宣告紅利派發後,紅利即為確定值,提取時也無需折現。
美式分紅中,所派發的非保證現金紅利相當於「附加」於保單之上,在身故與退保時所獲得的金額完全相同
英式分紅
英式分紅每年所派發的復歸紅利是面值,相當於將派發的紅利購買成了額外的「保額」附加到原保單上(可以理解為股票所派發紅利的形式為增派額外的股票)。與美式現金紅利依靠積存於保險公司進行增額的方式不同,英式分紅的復歸紅利通過轉化為額外的保額,可以繼續通過分紅保單的分紅機制衍生額外的紅利(可以理解為股票所派發的股息在未來還可繼續獲取股息)。
單純從分紅機制來看,英式分紅的投資效率是要優於美式分紅的。不過,由於這部分紅利已經轉化為「保額」,不能隨意支取,只有在身故或退保的時候才能夠取出,因此英式紅利的流動性較美式紅利差。
同時,由於所派發的復歸紅利相當於「保額」,在前期退保的時候,只能取出保額的「現金價值」,這也就意味著退保取現時,紅利需要經過一定的折現,即:
復歸紅利的提取越早,折現率越低(如80%),折現的損失就越大,所能提取出的紅利就越少。隨著時間慢慢推進,變現折扣率會逐漸接近於1,這時再提取紅利就不會再有損失。
如上圖,英式分紅中,只有在保單年度30及之後,非保證紅利在退保與身故時所能獲取的金額才相等。例如,在保單年度10,所累積派發的復歸紅利為7,429(E列),其現金價值為6,759(B列),折現率為91%(= 6,759 / 7,429)
值得注意的是,復歸紅利「折現」為現金價值的折現率並非保證,公司有權根據經營經驗(投資回報、理賠、退保等)對摺現率進行調整。
保誠「雋升」宣傳頁中關於現金價值折現率並非保證的說明
英式分紅產品每年派發的復歸紅利面值在宣告後即為確定值(雖然折現後的現金值並不保證),而終期分紅的面值卻會隨公司每年的宣告而改變,即有可能發生「將已經宣告的紅利收回」的情況。
保誠「雋升」宣傳頁中關於歸原紅利(即復歸紅利)與特別紅利(即終期紅利)的說明
儲蓄分紅險的分紅原理
儲蓄分紅險所派發的是分紅保單的「可分配盈餘」,即公司通過「三差」所獲取的額外利潤。當然,儲蓄分紅險主要通過投資收益來獲得「可分配盈餘」,即保險公司將投保人的保費交由專門的投資團隊(或外包給專業投資公司)進行投資,賺取投資收益。www.hkinsu.com
由於分紅保單的「可分配盈餘」是保險公司在開發產品時所設定邊際利潤(Profit Margin)以外的盈餘,按照保單分紅的基本原則,「可分配盈餘」的絕大部分都應屬於保單持有人(類似於基金經理通過管理基金獲取酬勞的形式)。
按照中國保監會的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將不少於70%的「可分配盈餘」分配給客戶;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此比例為不少於90%;在香港保險市場,英國保誠有承諾將不少於90%的「可分配盈餘」分配於保單持有人;其他香港保險公司雖沒有明確規定該分配比例,然而在分紅派發時大多會遵循「保單持有人優先」的基本原則,甚至有公司在投資不佳的年份動用股東的資本金來「補貼」保單持有人,以保證分紅的如約派發。
無論是英式分紅,還是美式分紅,保險公司都會運用一種穩定分紅派發的「緩和調整機制」,即在投資收益好的年份保留部分收益(進入保險公司一個名為「分紅特別儲備金」的賬戶),在投資收益不好的年份補發部分收益。
這種機制增強了保險公司對分紅保單的整體把控能力,平滑了投資收益波動給分紅派發所帶來的影響,使長期儲蓄產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擁有一定的「自我癒合」能力。
儲蓄分紅險的計劃書演示
很多朋友對於儲蓄分紅險計劃書演示表示有疑問,不清楚預期情景、樂觀情景、悲觀情景的數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實際上,保險公司在開發一款儲蓄分紅險的時候,會根據不同的投資配比(如股票類投資60%,固定收益類投資40%),使用不同的投資收益情景模擬器(Economic Scenario Generators),用來模擬未來各個保單年度的投資收益情況。情景模擬器中的每一個情景,都是對未來數百年所可能發生的投資環境的一個預測,例如:
- 投資收益情景1:2018年5.4%,2019年3.2%,2020年-2.7%,2021年10.9%……
- 投資收益情景2:2018年1.8%,2019年2.6%,2020年3.2%,2021年6.5%……
- ……
成千上萬個情景,就形成了一張保單在未來各個年份收益情況的成千上萬種映射(Projection),如下圖所示:
計劃書上的預期數值,就是各個保單年度所對應不同情景下投資收益情況的平均值;樂觀情景的數值,是將各情景對應投資收益情況的上四分位數(也稱為第75百分位數,例如有100個情景,上四分位數就是從小到大排序後的第75名);悲觀情景的數值,則是將各情景對應投資收益情況進行從小到大排序後的下四分位數(也稱為第25百分位數,例如有100個情景,下四分位數就是從小到大排序後的第25名)。
由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計劃書演示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計劃書演示的數值到底準不準?未來有多少的可能性分紅派發可以達成?每次有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我都拒絕回答,因為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同樣也沒有人能在今天這個時點來斷言一家公司在開發產品時所使用的模擬情景是否真的能夠代表未來的投資表現情況。而且,在近期香港分紅儲蓄類產品的競爭中,真的有很多公司為了使計劃書的演示「更漂亮」而刻意修改模型數據,甚至有公司直接將產品的演示收益率「整體上調0.25%」。這些人為的、刻意調高演示收益的方式,都有悖於精算公平、公正的原理,對消費者也極不負責。
好在香港保監已經認識到了部分保險公司的「惡性行為」。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杜絕計劃書演示收益過高、實際紅利派發卻大打折扣的誤導銷售行為,香港保監處於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指引十六」:《承保長期保險業務指引》(GN16 – Guidance Note on Underwriting Long Term Insurance Busines)。GN16實施後,保險公司將被要求在自己的主頁上公布分紅保單的紅利實現率及過往派息記錄,同時需要說明分紅的計算方法。
無論是英式分紅還是美式分紅,無論計劃書演示的非保證分紅有多高,如果實際派發無法達成,一切都是空談。計劃書的演示是極其虛幻的東西,真真正正能為消費者提供參考的,是一家公司分紅保單的歷史分紅實現率。
雖然歷史分紅實現率並不能代表未來公司紅利的派發情況,但在如今漫天的廣告與宣傳面前,就只有代表過去真實紅利派發情況的歷史分紅實現率顯得最有說服力。
分紅實現率的正確解讀
分紅實現率所代表的,是公司實際派發紅利與計劃書上演示非保證紅利的比值。例如某產品在計劃書上所預計派發的非保證紅利為100塊,而到了實際派發時只派發了80塊,則紅利實現率為80%(= 80 / 100)。
香港保監處施行的「指引十六」,僅要求各大保險公司披露「非保證部分」的紅利實現率。而市場上有部分公司為了「掩飾」分紅實現情況較差的事實,採用披露「總現金價值實現率」的方式,以混淆視聽,誤導消費者,在我看來是「別有用心」的。在這裡,我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解讀一下「紅利實現率」與「總現金價值實現率」的區別。
紅利實現率(也叫履行比率,英文fulfillment ratio):
紅利實現率是用來衡量在指定時間內實際非保證利益的履行表現,並以客戶購買計劃時建議書內說明的非保證利益所達之百分率表示。
總現金價值實現率(也叫總價值比率,英文total value ratio):
總現金價值實現率就實際總現金價值與建議書內說明的總現金價值作比較,總現金價值包括保證及非保證利益。
由於非保證利益僅佔總價值的一部分,而保證利益又是100%派發的,因此對於某個保單年度,其「總現金價值實現率」一定高於「紅利實現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
「P公司」與「A公司」分別有兩個分紅儲蓄產品。在兩個產品的計劃書上,某保單年度都顯示保證現金價值為80,非保證紅利為20,總現金價值為80+20=100。
該保單年度經過後,兩家公司都為各自的儲蓄產品分紅,「P公司」實際派發的非保證紅利為10,「A公司」實際派發的非保證紅利為18。則:
- 「P公司」的紅利實現率為10÷20=50%
- 「P公司」的總現金價值比率為90÷100=90%
- 「A公司」的紅利實現率為18÷20=90%
- 「A公司」的總現金價值比率為98÷100=98%
同時,在參考公司過往分紅實現率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因為一張保單在某個保單年度的紅利實現率是基於截至這個保單年度末的累積紅利來計算的。一張分紅保單在前兩個保單年度所要派發的紅利很少(甚至沒有紅利),公司想要達成最初幾個保單年度的紅利派發相對容易;而隨著保單年度的增加,所累積的預期紅利越來越多,實際中想要達成預期的紅利派發也就更加困難。
因此,對於一個全新的分紅產品,其最初兩個保單年度分紅實現率的參考意義不大,後續保單年度(保單年度3-5)有更高的參考意義。
最後,附上一張香港各保險公司分紅實現率的總結表(圖片來源:海外見聞匯):
總結
- 「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挑選儲蓄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單純用「收益率」作為衡量產品好壞的唯一標準。
- 美式分紅每年所派發的現金紅利是現金,可以隨時支取,流動性較好;終期紅利只有在身故或退保時才可提取。
- 美式分紅所派發的紅利皆以「現金」形式存在,公司宣告紅利派發後,紅利即為確定值,提取時也無需折現。
- 英式分紅每年所派發的復歸紅利是面值,相當於將派發的紅利購買成了額外的「保額」附加到原保單上。單純從分紅機制來看,英式分紅的投資效率是要優於美式分紅的。不過,英式紅利的流動性較美式紅利差。同時,英式分紅產品在退保取現時,紅利需要經過一定的折現,且折現率並非保證。
- 英式分紅產品每年派發的復歸紅利面值在宣告後即為確定值,而終期分紅的面值卻會隨公司每年的宣告而改變,即有可能發生「將已經宣告的紅利收回」的情況。
- 無論是英式分紅,還是美式分紅,保險公司都會運用一種穩定分紅派發的「緩和調整機制」,使長期儲蓄產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擁有一定的「自我癒合」能力。
- 計劃書的演示是極其虛幻的東西,真真正正能為消費者提供參考的,是一家公司分紅保單的歷史紅利實現率。
- 分紅實現率所代表的,是公司實際派發紅利與計劃書上演示非保證紅利的比值。主動披露「總現金價值實現率」的公司,大多是以掩飾公司分紅實現較差為目的。
- 由於非保證利益僅佔總價值的一部分,而保證利益又是100%派發的,因此對於某個保單年度,其「總現金價值實現率」一定高於「紅利實現率」。
- 對於一個全新的分紅產品,其最初兩個保單年度分紅實現率的參考意義不大,後續保單年度(保單年度3-5)有更高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