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跟我說,她剛買香港友邦的加倍裕安保(加強版),沒幾天,就在朋友圈看到有新的友邦重疾險-多重智倍保推出了,感覺就像是剛買了iphone7,沒幾天就出了iphone8一樣,那個感覺很不好,讓我給她點建議,是重新退保買,還是不用退,對於這個問題,我今天就仔細說說。
1.
答案是肯定的,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有一大把,任何產品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的更新和升級。尤其在當下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可以說,如果產品不保持持續的更新和升級,那淘汰一定是它的最終命運。因為隨著外界因素以及人的需求不斷的變化,產品如果不能做到推陳出新,那一定會逐漸失去競爭力,被用戶所拋棄,所以,產品的更新和升級實際上就是與我們用戶共同成長的過程。
最典型的就是3C產品,更新迭代速度會非常快。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手機、電腦、數碼產品等,大家感受最明顯,可能一年甚至半年就會出現新的型號。不革自己的命,就會被革命。從最早的諾基亞,到現在的蘋果,都可見一斑。同樣的道理,說回保險產品,每年的調整實屬正常,只有不斷的更新和升級,公司和產品才能走的更遠。www.hkinsu.com
2.既然我們能認識到這點,那面對不斷更新的產品,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說到這裡,就有一些小夥伴會糾結了。已經購買的小夥伴在想要不要退了重買,正要買的小夥伴在想要不要等一等再買。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用手機作為例子,即使你明知道隨著產品不斷的升級和更新,性能啥的會越來越好,那你就會一直等下去嗎?那你現在的需求怎麼解決?除了部分發燒友,可以一直追下去,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會在有需求的時候就去買,這裡有一個之前我們提到過的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時間的價值。
產品會不斷的更新,你永遠不可能等到「最好」的產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時間是在不斷的流逝的。事實上,所謂的「更好」的產品就是「當下的產品+時間價值」的總和,只是很多人認識不到這點。時間價值的重要性,在購買保險產品時尤為重要,我們說買保險一定要趕早不趕晚,當你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時,就要當下立刻馬上去購買,因為疾病和風險不會等你,你在糾結新產品的時候,耽誤的是自己的時間,增加的是自己的風險。況且,保險產品的更新和升級很難一概而論的說好與壞,只有適合和不適合。新產品再好,但可能並不適合你,所以,糾結於這點的小夥伴其實是在時間的流逝中辜負自己。
當然,肯定還有小夥伴會說,我就是想等新產品,新產品更適合我,我不怕時間晚。OK,沒問題,這是個人的選擇,只要自己能擔負起責任就好,保險這類產品與手機相比很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等待不但失去的是時間成本,而且無法預測的風險可能會使一時的等待變成終生的遺憾。此時沒有新手機,你可以用其他工具,不至於有大損失,但若保障沒有,發生風險的時候損失可能是一場大病的巨額費用,也可能是突如其來的意外造成的巨大家庭災難;同時在等待期間,若健康狀況發生變化,之後可能是沒有辦法再買到保險,若因時間流逝,年齡增加,保費也會更貴。而對已經投保的小夥伴的,如果想退保再買新產品,那就不只是等一等的問題了,相應的經濟成本也是要承擔的。
接下來給大家明確幾個相關概念,方便各位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
一、退保和現金價值
退保。顧名思義,就是買來的保險我不想要了。在保險合同正常運行期間,單方面撕毀合同。而不是正常的退出。這和我們在外面做生意是一樣的,既然合同簽訂了,法律上就生效了,但是這時如果想退掉,那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違約的行為。
既然是違約的,那就一定要承擔一定的代價。在任何合同中都會涉及到這一方面,會規定違約金以及其他的補償。在保險合同中,同樣如此,根據不同時期,對退保行為都有明確規定。而且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在宣傳產品時也一定要說明相關情況,保險代理人也要與自己的客戶重點提醒。其實,為了給用戶選擇和迴旋的餘地,在購買產品的前期會有一段時間的冷靜期(或者叫做猶豫期),所以我們退保的代價也可以以此為時間點,分為兩個階段。
1.冷靜期內退保
通常我們在辦理投保相關流程時,在合同中會明確冷靜期的範圍。具體描述如下:
自您簽收本合同的次日起,有21日的冷靜期。在此期間,請您認真審視本合同,如果您認為本合同與您的需求不相符,您可以在此期間提出解除本合同,沒有任何損失。(上述都只針對於香港保險,據筆者了解,國內保險的冷靜期更短,而且退保是要扣除工本費等行政費用的)。
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保險業,應該也找不到幾家了。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在外面簽合同,你必須在簽訂之前就想要一切的利弊條件。合同一旦簽訂就立即生效,由此帶來的一切後果我們必須要承擔,不可能還給你機會無條件毀約。但是,在保險業,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給你21天可以反悔,這個過程中退保幾乎沒有經濟損失。所以,大家一定要利用好這21天時間,之前沒想明白的,21天也足夠了。而且,因為合同已經簽約了,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放到投保的狀態中設身處地的去想一想,是否要改變決定。
2.冷靜期後退保
現在冷靜期的21天已經過了,之前「福利」也就到此結束了。如果這時突然想退保,那按照合同的規定,這時想退回之前交的所有保費,是完全不可能的。這裡就要提到「現金價值」的概念了。代理人在給你做計劃書時,裡面肯定都會有現金價值表,隨著交費時間的增長而增長,前幾年是比較少的,第一年的現金價值可能不到保費的一半也很正常(有的產品甚至前幾年現金價值為0)。小夥伴可能會驚呼,為啥過了冷靜期21天之後就會這麼少?
其實仔細想想也很簡單。一旦過了冷靜期,投保合同正式開始運行,公司就會視之為公司正式的客戶和訂單,那圍繞著這個訂單的所有成本也會隨之全部產生,包括公司的管理費用,手續和佣金費用,以及對客戶保障成本,這些通通會計入到成本中,如果要退保,這些是都會在保費中扣除的。所以,越是前期需要扣除費用越多,相應的現金價值也會越低,經濟損失也是非常大的。
舉個其他的例子,大家就會更好的理解了。比如一個工廠與客戶簽訂了一筆訂單,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按期交貨。工廠要購買新設備、僱傭新員工,購買新材料等等,這些費用是在合同簽訂時就產生的,因為為了履行合同,我就要產生這些剛性支出。但如果這時客戶提出不想合作了,想單方面撕毀合同。那對不起,之前因為你的訂單而產生的所有費用你肯定是要承擔,除此之後外,一般還會有對損失的補償。
所以,說到這裡,就一定要再次提醒小夥伴們,做決定時一定要慎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要購買,是否之後會後悔。不然,之後的選擇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其實不只是退保所造成經濟損失,還有一系列潛在的影響,小Q幫大家一起總結一下。
1.經濟損失
這個是最直接的,就不用再細說了,上面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總之,退保時能退多少,看計劃書上面的現金價值表,上面會標明投保不同的年份相應的現金價值是多少。
2.
說到這個又要提到「時間價值」了。隨著你年齡的增長,相應的保費會增加,而不可能還按照你之前投保的保費計算,這點很多人都會忽略,以為只是之前投保的經濟上的損失。實際上你再次選擇的成本是雙向的,之前投保會損失資金,之後投保會增加資金。
3.核保規則會發生改變
之前投保時核保通過了,不代表你之後也會順利的通過。公司可能會隨時調整核保的規則,從而提高門檻,之前本來可以保100萬的,現在可能只能保50萬。而且,如果你這段時間身體發生了變化,很可能核保過程會非常的嚴格,有些器官不在保障範圍內,甚至直接被拒保。
二、哪些情況可以考慮退保?
說了退保對客戶自身的種種不好,就是要大家在正常情況下,理性投保,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退保。但是現實中肯定還是有特殊情況存在的,那什麼情況下可以考慮退保呢?
1.由於信息不對稱等造成的購買錯誤
這裡可能會有很多原因,比如,對自身需求的認知不夠,之前就想著理財,於是購買了儲蓄分紅險,後來發現保障自身才是第一位,理財可以放在後面。保障又是刻不容緩的,所以這時可能會選擇退保。另外,還有可能就是中介或者不靠譜的代理人的忽悠,導致做錯了決定。這種情況也會有很多,中介和一些不靠譜的代理人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針對客戶的自身情況,錯誤的給客戶推銷產品。後來客戶醒悟之後,發現自己當下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此類保險。總之,因為之前各類原因,導致投保類型的失誤是可以考慮退保的。
2.單一品種保險配置過多,沒有預算配置其他品種
比如重疾險,客戶在不同的保險公司都配置了重疾險,導致重疾險的保費和保額都非常高,雖說重疾保障是妥妥的,但是其他的風險和需求都被缺失了。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退保一家公司的產品,用以適當的配置其他險種的保險。但是這裡需要提醒的是,退保損失是能承受範圍內,最簡單的考量辦法就是,退保金額小於買新產品後省下的保費,那麼建議你可以考慮退保。
但是,這裡還是要提醒大家,無論哪種情況退保,一定要等新的投保生效後再退之前舊的保險。不然舊的退了,新的買不了。就像在北京上海賣了之前房子,想買學區房,發現限購了,之前的還賣了,那就真的悲劇了。
好了,今天給大家講了這麼多,真心希望大家做決策時一定要清醒和果斷,總結下來,有幾點需要注意:
1.謹慎退保,一定要利用好冷靜期,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購買保險前,一定要多方面搜集信息,找靠譜的代理人,明確自身需求
3.當你做任何改變時,一定要考慮到時間成本,年紀越大,越經不起折騰
4.保險配置是系統工程,一定要用全局的眼光去提前規劃,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