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內地媒體報道,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將迎來再度「降檔」。
傳統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或將從3%下調至2.5%,調整期為1個月,也就是在8月份要調整完成。投資型產品中分紅險的保證利率上限或調整為2%,萬能險調整至1.75%,調整期為2個月。
6月份,內地超6成萬能險利率破3%,平局值為2.97%,按照預定利率調整節奏,三哥認為年內萬能險不排除會跌破2.5%。
這是繼3月份下調萬能險利率之後,又一次下調。三哥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降低保險公司負債端成本,緩解行業所面臨的利差損風險。
下調利率的背後—利差損
這就不得不講一下保險史上的「毒丸」,讓各大保險公司吃盡了苦頭。
90年代的中國內地,那時的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嚇人,一年期的就高達8%-10%。同時保險業也是剛剛起步,平安、國壽等老幾家保險公司推出了一些預定利率8%左右的儲蓄險。
比如平安人壽的「少兒360」、中國人壽的「99鴻福」等,年複利在8%左右。
1996年以後,央行歷經10餘次降息,一年期利息從10%左右降到現在的1.5%。但內地保險產品的設計是即使利率降低,原購買的產品利率不可以降低。
所以,保險公司虧空來了。
全國利率持續下行,保險公司本身的投資收益率都達不到8%,中間的巨額虧損越來越大。
1999年6月份,保監會緊急叫停高於預訂利率2.5%的壽險,一腳踩停。
因為保險公司損失太大了,比如平安人壽,1999年前蒙受的利差損失,至今沒有消除,每年為此計提數十億的資金作為責任準備金。
在一次銀保監會的會議上,平安CEO馬明哲,就大吐苦水,稱平安的利差損有800億,一下子把所有人都鎮住了。
這就是中國保險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最大一筆爛賬,載入史冊,【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史1978-2014】書的第4章「利差損毒丸」中,就詳細記載了。
這也被認為是現在平安等幾家老牌保險公司,產品保費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背著800億包袱的公司,每一張現在售出的保單,都要拿一部分保費去填「高利率時代」的窟窿。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挖坑,後人償債」。
所以,現在內地監管部門就不得不及時下調預定利率。也意味著內地利率未來也將進一步下行。
預期IRR6%+香港儲蓄保險
保險監管嚴格的今天,香港各家保險公司的長期預期收益能達到7%+,而內地現在3.0%預定利率的產品都成稀罕物了。
得益於美元及海外市場資產表現積極,甚至有些保險公司仍在上調預期收益。
我們將從保險公司投資標的/資產配置的角度,來分析下為什麼香港的分紅產品預期收益能達到7%以上。
不管香港還是內地,保險公司有兩大類投資標的:以債券為主的固定收益類資產和以股票為主的權益類資產;
債券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收益確定,無論是每年派發的票息還是到期給付的票麵價值 在投資者購買的時候就已經確定。
只要投資的持有債券至到期債券中途沒有違約,這張債券所代表的長期收益率在購買的那天就一定能夠確定下來。
而股票是股份公司為了籌集資金髮給投資者的所有權的憑證,股票最大的特點就是收益不確定,無論是股息派發的時間金額及股票的市場價值,在投資者購買股票的時候全部都無法確定。
投資者只能夠靠過往的股價變化及公司的公開信息披露,來預估未來可能獲得的投資回報。
我們來看一下香港保險的這兩個投資標的:
1、美元國債投資收益率
美元國債近幾年收益率一直在上漲,尤其是2021年之後,開始急速狂飆。
之前特別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因為進入了長期的量化寬鬆階段,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一直持續在下跌,導致香港保險保險公司開發的產品無法給客戶提供較高的長期保證收益。
但近幾年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也在上升,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原來實現率不是特別好的保險公司,這兩年也追上來了。
2、美國股票
香港保險公司持有的權益類資產呢,主要是美國股票。而美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標普500指數歷史走勢圖顯示:
過去5年持有標普500,平均收益率可以達到6.54%,過去10年可以達到9.75%,過去30年可以達到7.18%。
而香港保險公司的儲蓄產品一般建議持有15年以上。
由此我們發現,按標普500指數的走勢,香港保單的保費投資給到客戶6.9%的收益,保險公司或許還有很多利潤可以賺。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保險公司的儲蓄分紅險大多保證收益都非常低,因為債券類資產的收益很低、分配比例低;
權益類資產配置較多,非保證收益就非常高,因為投資的股票資產的比較優勢,比較適合長期投資、價值投資。
另外,保險公司的預定利率都有其歷史依據的,也是參考投資標的的歷史收益,進而對未來進行的預期。所以香港保險儲蓄分紅險收益一般在6%以上
香港儲蓄保險的優勢
1、合理合法地配置境外、美金資產
香港的儲蓄險統一採用美元計價。美元為全球流通貨幣,也是多個國家的儲備貨幣。
香港保險屬於離岸資產,同時不納入徵稅範圍,避債避稅。香港的保險公司更注重個人隱私,尊重並保護個人財產;各大保險公司都是註冊在百慕大地區,資金更加安全和保密。
2、鎖定風險,有效規避未來極可能出現的遺產稅
美金儲蓄分紅型保險設計的初衷在於為客戶的長遠未來做規劃,比如子女教育、養老規劃等,所以如果希望短期內達到一定的資產增值並取用,則不建議採用購買香港儲蓄分紅險。
在內地和香港,很多人購買保險,特別是大額的壽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身故理賠金免稅(資本利得稅和遺產稅)。
雖然現在國內還沒有開徵遺產稅,但向富人徵稅是所有國家政府的共識,從17年開始的CRS也可見一斑,內地現在鬧的沸沸揚揚的房產稅,也是遺產稅的先遣部隊。理賠金完全免稅,而且不會進入到複雜反覆的遺產公正和分配的流程中。
除去免稅這樣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功能之外,保險產品還有用於傳承的絕佳特點:可以指定受益人和分配比例。這樣的傳承安排,不像遺囑還需要到公證處去公證,或者其他安排方式需要所有合法繼承人同意,非常好的保護了財產的隱私和安全,還可以最方便的按照本人意願來分配。
3、高收益、低風險
香港保險採取複利分紅的方式。一般複利為6.5%左右,相當於單利至少10%以上,而且這部分收益是持續穩定的產生,到後期資金會呈現指數化增長;內地年金險長期客戶回報在3%左右,在幾十年後,絕對金額的差距非常大。
這是因為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亞洲金融中心,投資渠道不受限制,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投資策略自由度更高,中長期權益類資產占較大比例(60%),固收資產佔比比較少;內地資本市場還不成熟,不僅監管對保險公司投資權益的比重有限制,而且保險公司本身出於風控考慮也不敢多配置。事實上,根據內地保險業協會披露的2018年末15萬億資的投向,最大頭是債券,佔了40%,而股票+公募基金竟然才佔10.8%。
因此在同等風險級別的理財產品里,香港的儲蓄險算得上是佼佼者。
至於我們的資產收益是否必須隨之社會利率調整而下降,我們可以儘快作出自己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