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香港保險的朋友一定知道,香港保險計劃書裡面有兩個名詞,每份保單都有,那就是「身故賠償」和「現金價值」,那麼這兩個東西,又分保證和非保證的,總體來說,非保證的比保證的多,那麼「非保證」佔有率這麼高到底好不好呢?
(圖:以1歲小男孩守護一生保障計劃為例)
一、香港保險的「非保證」收益每年都可以部分落袋為安
香港保險的「非保證」部分主要是有兩部分決定的:歸原紅利和期滿紅利。其中歸原紅利會進行每年一度的派發,派發之後保證可得,只要保險賬戶中有紅利餘額,投保人就可以隨時提取。而期滿紅利則是每年公布預期金額,這部分金額會隨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而上下浮動,且只有在退保、理賠時才可以提取。
至於紅利金額的查看方式,在投保成功後,保險公司會給投保人一個網上賬戶,朋友們可以通過該賬戶實時查看自己的保單的保證現金價值、歸原紅利、期滿紅利等金額。
二、香港保險的歷史收益數據基本與計劃書一致
香港保險的「非保證」收益一般是按照保險公司過往的收益水平進行計算,根據保險公司的收益狀況變動而變動,「非保證」的金額既可能低於,也可能高於預期收益。根據保誠更美好1995年-2015年長達20年的分紅記錄,實際紅利收益相比於計劃收益,浮動區間為-1.82%-12.4%,且僅有4年為向下浮動。
其實,大家常見的許多理財產品也都是「非保證」收益的,甚至銀行理財、餘額寶都是如此,但這並不影響它們收益的穩定性。
過多的保證,也意味著過多的束縛,會阻礙保險公司合理配置保單資產和規避風險,也就無法帶來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我想如果香港保險既有超高的收益,又能向投保人全部保證,那麼,可能更需要大家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