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局公布2022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相當於香港保險公司排名,去年整體保費收入仍錄跌幅,但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顯著回升。若以個別保險公司來看,滙豐人壽、中銀人壽及友邦保險的保費收入排名則暫居首三位,除了滙豐人壽外,其他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都在100億港元以下。
不過,是否單以保費收入高低和排名,就能夠區分保險公司及其產品質量?對投保人有何意義?
1. 計算標準化保費為準
對香港保險公司管理層或香港保險顧問而言,保費收入及排名自然越高越好,可以作為銷售過程其中一大賣點,但作為投保人則宜多加分析,不應單靠排名買保險。
首先,要理解何謂年度化保費及整付保費收入,前者攤分以年計交保費,例如是5年、10年或什至更長年期,意味這部分的保費收入為較可以預見;而整付保費收入則是一筆過繳交,保險公司短期內可靠優惠或高息產品力谷保費,例如推出3厘以上保證回報率產品吸客,但保險公司能否年年大推優惠或高息產品?這個則是未知數。
若一般市民簡單地將年度化保費及整付保費收入相加,未必能全面審視保險公司該年表現,故業界一般以標準化保費,來衡量保險公司該年表現,計算公式如下:
標準化保費= 整付保費收入/10 + 年度化保費
2. 年度化保費設「預繳」方式谷大標準化保費
保險公司自然知道這條標準化保費公式,如果想谷大標準化保費,就要避免整付保費收入的「除10效應」,例如一份保險明明是分2年、3年或5年繳付,但保險公司容許投保人「預繳」,變成首年支付所有保費,但有關保費卻納入年度化保費,而非整付保費。
此外,從保監局數據中,可以留意年度化保費的供款年期有幾多是少於5年,以及占該期保費總額的比例,不難發現有保險公司供款年期少於5年的年度化保費佔了總額逾9成,有助谷大標準化保費;同時亦可以計算各保險公司該期產品的平均供款年期,以得出一個更完整的畫面。
3. 保險公司財政實力及信貸評級亦重要
近期美國有大型銀行破產,早年也不時聽到保險公司財困賣盤,又或者捲入紛爭,假如想更全面地知道保險公司的實力,不妨留意保費及排名以外的資料,例如其資本是否雄厚、近年財政實力如何,以及信貸評級高低等等,詳情可留意談談香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體現的三個財務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