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美元的強勢,其他貨幣紛紛貶值,美元/日元從100到了150,歐元/美元從1.2到0.95了,英鎊/美元從1.4到1.1了,美元/人民幣也從年初的6.4到了7.2,港幣也在苦苦守衛7.8,特區政府多次捍衛聯繫匯率制度,進行外匯干預,今天我們給大家說說港幣和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一、港幣變遷史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香港逐步實際上為英國所控制。
1845年5月1日, 港府輔政司發布公示,宣布大清銀圓(中國通用銅錢)與墨西哥鷹洋、西班牙佛銀(查理銀元)、印度盧比均為法定通用貨幣,並規定了銀元、盧比、銅錢的相互比值。
1857年,香港政府宣布東藩匯理銀行發行之鈔票,可以用作繳付政府費用。後於1862年7月正式宣布香港使用銀本位貨幣制度,而採用了銀圓為基本通貨單位。
1895年2月,香港總督府宣布墨西哥銀元(鷹洋)、英鎊銀幣及香港銀幣為香港法定貨幣,並禁止其他貨幣流通,惟民間仍習慣使用西班牙銀元(佛洋)、中國或日本銀元(龍洋)等其他貨幣。
1935年,因為美國等地的銀價上升,引起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白銀外流,11月9日香港政府通過貨幣條例,公布以「港元」作為香港貨幣單位,1937年8月1日,終止了各種銀元的流通,正式以港元作為法定貨幣。
二、港幣是香港的法定貨幣,並不是網上流傳說法的「兌換券」
如上圖左上位置,印有都有憑票即付以及 「RP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AT ITS OFFICE HERE」的字樣。
導致網上經常會有這種類似的說法「因為港幣只有十元和硬幣是金管局發行的港幣,其他銀行發行的並非港幣,而是港幣或美元的兌換券」,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
香港金管局的網站明確表示,金管局發行的紙幣、硬幣以及三大行發行的紙幣都是香港法定貨幣,不是所謂的兌換券,要換成其它貨幣或美元和其它貨幣(如人民幣)一樣按照匯率進行兌換即可。其實,這句話來源應該是跟隨英鎊的習慣,最早各國都在用金幣、銀幣、銅錢等貴金屬作為貨幣,所以英國在最早發行紙幣的時候是承諾憑紙幣可以到政府換取相應的金幣的,所以紙幣是兌換券的意思,並不是法定貨幣。
「The words 『I 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the sum of five [ten/twenty/fifty] pounds』 appears on all of our banknotes. This phrase dates from long ago when our banknotes represented deposits of gold. At that time, a member of the public could exchange one of our banknotes for gold of the same value. For example, a £5 note could be exchanged for five gold coins, called sovereigns.」*
意思就是你拿5英鎊的紙幣可以去換取5塊金幣,這是當時推廣紙幣的一種政府承諾,後續就延續成了習慣,現在的英鎊上仍然印有類似的話(下圖的女王頭像左邊),但今天你拿5英鎊再去換5塊金幣可沒有人搭理你。
具體到港幣上的這段話就是「憑票即付」,不管是不是熟悉英文的都可以了解到,這段話的意思並不是憑票即付「貴金屬」、「美金」。這是由發行銀行董事會授權給銀行的總裁,由總裁簽字確認的「憑票即付」100港幣。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100港幣本身是抽象的存在,而這張紙幣就代表發行銀行可以對持幣人「憑票即付」100港幣。因此,憑票即付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這張票據代表「港幣100元」,或者說,發行銀行承諾這是100港幣。
三、聯繫匯率制度
(1)聯繫匯率制度的建立
香港的港元匯率,最初與英鎊掛鉤,但是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減弱,更曾一度大幅貶值,影響香港經濟。
香港政府於是在1972年6月英鎊作自由浮動後,改為將港元以美元掛鉤。匯率由1972年7月6日開始,最初為5.65港元兌1美元。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動,到1983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兌1美元。
1983年10月17日起,當時的財政司彭勵治宣布港元匯價與美元掛鉤,定為7.80港元兌1美元,一直維持至今。
香港政府承諾可以用一定金額的港幣兌換1美元,無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意時間承諾都有效。從聯繫匯率的角度來看,港幣可以說是美元的代金券。
(2)聯繫匯率制度的運行
金管局通過自動利率調節機制及履行兌換保證的堅決承諾來維持港元匯率的穩定。
資金流入港元:若市場對港元的需求大過供應,令市場匯率轉強至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匯率,金管局隨時準備向銀行沽出港元、買入美元,使總結餘(貨幣基礎的一個組成部分)增加及港元利率下跌,從而令港元匯率從強方兌換保證匯率水平回復至7.75到7.85的兌換範圍內。
資金流出港元:若港元供過於求,令市場匯率轉弱至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匯率,金管局隨時準備向銀行買入港元,使總結餘(貨幣基礎的一個組成部分)減少及推高港元利率,港元匯率隨之由弱方兌換保證匯率水平回復至兌換範圍內。
簡單來說,就是買港幣的人多,使港幣的價格上升,金管局就賣出港幣打壓價格,反之就買入港幣賣出美元拉升價格,讓美元/港幣的價格始終維持在7.75-7.85。
聯繫匯率制度的優點就是對政府的要求很高,不能隨便濫發貨幣;匯率穩定有利於做金融中心,假如匯率變化過大,很多長期的金融合同就沒法簽署了,對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是比較有利的 。
有好處就有壞處,聯繫匯率當然也是有缺點的,要明白它的缺點就得先明白蒙代爾不可能三角。
(3)蒙代爾不可能三角
蒙代爾不可能三角是由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情況以後,提出了關於匯率制度的觀點。又稱三元悖論((Mundellian) Trilemma),是國際金融學中的原則,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完成下列三者:資本自由進出(Capital mobility)、固定匯率(Exchange rate)、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選擇了固定匯率以及資本的自由進出,則放棄了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即不能在經濟不好需要放水的時候降息,也不能在經濟過熱的時候加息,必須和美元保持一致。
我們在2005年匯率改革以前,美元/人民幣的價格是人民銀行指定的,一直是8.3左右。是實行的固定匯率以及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但是就不得不放棄資本的自由進出。現在是實行的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以及半固定匯率及半資本的自由進出(就是兩項都有一定的限制)。
四、聯繫匯率的缺點
結合不可能三角,聯繫匯率制度會導致香港政府不能自主的選擇貨幣政策,同時因為已經承諾了固定匯率,就會有投機機構利用這個制度來套利,或者要擊破這個7.8的線,97年亞洲金融危機索羅斯做空港幣就是這麼來操作的。
當時索羅斯的基金出面,背後聯合其它機構出資,一直賣出港幣,導致金管局不得出一直動用美元儲備來購買索羅斯拋出的港幣。由於當時香港剛回歸,失去了英國做後盾,而且大家也不知道中央政府會不會支持香港以及支持到什麼程度,再加上索羅斯剛剛做空英鎊和東南亞成功,市場上其它人也跟著一起拋售港幣。金管局一度到美元儲備不夠用的地步,不得不向中央政府求助,最後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抗住了壓力。
但後面也導致我國政府特別重視美元儲備,瘋狂積攢美元並成了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是美國之外持有美元及美國債券最多的國家。
97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自1998年6月開始,金管局開始每天在路透社專頁公布貨幣基礎整體及其組成部分的詳細數據,並每日在金管局網頁公布有關貨幣基礎和銀行同業流動資金的數據。就是每天都告訴市場我們還有這麼多錢,如果你覺得有能力砸下去港幣就來吧,但是首先一般人沒那麼多錢,其次有那麼多錢的主害怕你後面站著的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