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醫療通脹?
相比通貨膨脹,筆者認為醫療通脹更值得關注,很多人問:什麼是醫療通脹?醫療通脹為什麼這麼可怕?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例如:去買盒感冒藥,10年前可能需要10元,20年後再去買同樣的感冒藥可能需要20元,同樣的葯,對同樣的病症,價格卻漲了,這就是醫療通脹。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抗醫療通脹呢?規劃退休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醫療通脹呢?
醫療通脹不斷攀升
醫療保障是退休策劃中重要的一環,隨著年齡增長,對醫療護理的需求將更趨頻繁。醫療服務和藥物費用卻不斷攀升,根據醫務衛生局資料顯示,在1989/90至2019/20年度期間,醫療衛生總開支以平均5.6%的年率上升,增幅較期內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每年增長3.4%為高。
另外有風險管理顧問公司於「2022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中指出,本港今年的醫療通脹由去年的6.8%上升至8.2%,增幅高於亞太區的平均值。在醫療通脹影響下,相關費用勢必有增無減,一旦在退休後不幸患病,治療費用將難以預料。
當然,市民可自由選擇到公營或私營機構求醫,但需留意兩者的覆蓋,例如人口老化問題加劇,已令公共醫療系統百上加斤,輪候期可能是數周,但亦可長達數年之久;而私人醫療市場則收費高昂,對於已投保醫療保險之人士,可能仍需承擔額外費用;在醫療通脹影響下或使消費者雪上加霜。
持續投資助增儲蓄
因此大家於籌謀退休計劃時,應預備完善的醫療保障,並把醫療費用及相關通脹風險納入考慮,同時增加儲蓄金額,以備不時之需,且可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選擇,以獲得即時及適切的醫療和護理服務,即使超出預算,亦不影響退休生活。
同時,大家亦應謹記於退休後持續投資;壽命及疾病風險難以預計,但透過穩健的投資組合,在退休後繼續讓資產增值,可有助延長退休儲備的提取期,或可抵消醫療通脹帶來的影響,令晚年生活增添多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