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香港美元儲蓄分紅險,我們分享過很多,例如香港保誠的雋升美元儲蓄計劃、香港友邦的充裕未來美元儲蓄計劃等,那麼我們在選擇香港美元儲蓄分紅險時選擇對了嗎?我們到底如何選擇香港美元儲蓄分紅險呢?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香港美元儲蓄分紅險?
問一下自己我做這筆儲蓄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自己的需求,有的客戶純粹可能是從內地第三方口中得知了香港的某某公司的某某產品收益率多高,有的客戶可能是朋友之前買過。我們,首先還是要明確一下自己的目標,比如,是為了養老?為了子女教育?還是為了財富的保值增值呢?
如果純粹是跟風,或者理解為存錢,那可能就有機會買不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產品了。我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香港儲蓄險的主要類別,
- 純儲蓄理財(這個跟市面上其他非保險儲蓄類似,僅提供投資收益);
- 帶有較多身故保障成分的儲蓄(身故受益人可以獲得相當於保費若干倍的賠款);
- 帶有每年返還的長期儲蓄(投保一定時期後每年/每月可以從計劃中提取一筆固定的返還)
- 後期可以轉換年金的儲蓄(在退休時可以選擇將儲蓄轉換為一份終身領取年金的計劃);
- 在身故時可以傳承資產甚至是保單的儲蓄(主要針對資產的有效傳承,可以將保單的受益人指定為新的保單持有人)。
所以呢,大家還是要結合需求,做好需求和產品的完美搭配。有的客戶明明是想給孩子做教育金,非得跟我說身故槓桿沒有哪家的高,有的客戶可能是想20年就退出,非得說她朋友也買了某未來。。有的朋友一上來就非常自信的說,我聽說某家寶是性價比最高的,卻不知垃圾債券為何物,且其公司大股東連續換了好幾次了。。
我的風險承受能力幾何?我是偏保守呢還是偏激進的投資者?
到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理財產品的當天,代理人都會讓客戶填寫財務需求分析(FNA)的問卷。像我的話,如果確定客戶有意向購買的話,我都會事先把自製的一套FNA問捲髮給客戶,這樣不僅是對客戶負責,也是保險公司的第一道把控。
我們去銀行購買基金類的理財產品,也有類似的問卷。保險公司、銀行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判斷客戶目前的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適不適合投資此類產品。這是因為,不同投資能力的人,所能駕馭的投資種類也不同。
風險與收益並存,但是大家也不要以為「高風險、高收益」這一規律對於所有的投資者而言都是公平的。由於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在高風險投資中,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更容易獲得「高收益」,而經驗較少的投資者就算是承擔了高風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有被「割韭菜」的份兒,根本拿不到所謂的「高收益」。
股市裡常說」七虧二平一賺」,通常而言,各類投資的「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如下所示:
銀行存款≤國債≤傳統保險≤企業債券≤分紅保險≤基金、投資相連保險≤股票≤其他(比如衍生品、私募等)
可以看出,儲蓄保險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大多介於國債和基金、股票之間,屬於「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產品。其中,傳統險(不包含任何非保證收益)的風險最低,分紅險(帶有非保證分紅)的風險中等,投連險(與某基金掛鉤,不保本)的風險最高。
由於「低風險、低收益」的銀行存款和國債通常跑不贏通脹,對於投資經驗不算特別豐富的朋友而言,如果沒有信心能到股市上去「割韭菜」,選擇保險類投資還是相對穩健、靠譜的。
我是否了解分紅的波動性、實現率和折現率呢?
這個波動率是我經常和客戶提到的概念了。什麼叫波動率呢?因為我們的產品,主要的投資方式,一是債券類的固收,二是股票類的權益資產。那麼我們知道固收收益相對低,但是是很穩定的,它們呢,就支撐起了我們產品里的分紅的保證部分;那麼權益類呢,就支撐起了非保證的部分(分紅險的非保證,以及投資相連保險的非保證部分)
對於不同的保險計劃,保險公司會在背後配置不同類型的資產來達成預期的投資目標。固收類資產佔比高的產品,保證收益高,預期收益低,非保證收益波動性較小;權益類資產佔比較高的產品,保證收益低,預期收益高,非保證收益波動性較大。
如果有兩份特性相近的分紅險儲蓄產品,單純比較預期收益的高低是不科學的,一定要結合產品的保證收益、非保證金額的佔比、非保證金額的預期波動範圍以及產品的過往分紅實現率來進行綜合考量。
btw有的客戶給我發來保記的過往20年的一款產品的「實際年化回報率」,這個」年化回報率「跟我們平時所說的內部收益率(IRR)根本不是一個概念,IRR是年複利的概念。試問,我們的某未來20年的IRR才5左右,它公布的數據怎麼會有6.8%呢?這個我相信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總是玩文字遊戲的話,客戶又不是傻子難道不會有人發現其中的貓膩么。上次我的文章里也指出來一個比較隱蔽的文字遊戲了,比如它的官網上還有「歸原紅利總現金價值比率」,總現金價值比率跟保監GN16要求的分紅實現率能一樣么?
歸原紅利總現金價值比率=實際的總現金價值/(保證現金價值+投保時計劃書里寫的預期的歸原紅利),
而總現金價值=(保險現金價值+歸原紅利+特別紅利),試問,上面這個公式的分母里,反正是不包含」特別紅利「的,所以它有時候是會大於100%的,那麼客戶在保險公司官網上看到這麼一個率,會不會被誤導以為產品的分紅實現率很高呢?
分紅實現率=實際非保證分紅/投保時計劃書里寫的預期分紅。
所以,大家在研究比對產品時,一定要小心。。
ps我補充一下,有的客戶在觀察分紅的時候,發現計劃書里有個悲觀和樂觀的情形。在這裡我解釋一下,保險公司,在開發一款儲蓄分紅的時候,會根據不同的投資配比(比如說股票投資60%,債券40%),使用經濟情景模擬器(Economic Scenario Generators),來模擬未來年度的保單投資收益情況。
我們舉個例子,
第一種情況下,我們的投資收益是這樣的:2019年5.4%,2020年3.1%,2021年-1.5%,2022年10%…(權益類資產比重越高,預期收益就越高,收益率的波動性就越大)
第二種情況下,我們的投資收益情景:2019年2.4%,2020年3.3%,2021年4.5%,2022年5.4%…
最後一個是折現率的概念,也就是英式分紅里,保險公司在客戶提前支取現金價值時,設置的一個懲罰比率,是為了防止客戶過早支取而設置的懲罰比率(英式分紅產品,設置好提前支取的懲罰比率後,保險公司才會把投資的標的,多配置為流動性較低的權益類資產)。
購買香港美元儲蓄分紅險 是否能夠匹配未來的現金流?幣種方面,是不是考慮好了?
「匹配現金流」是匹配保險需求重要的原則。如果無法匹配未來我需要用這筆資金的一個現金流,可能會與當初設立的人生目標,會有錯位。
現金流的匹配有兩個要素,一是時間,二是金額。
比如說,有客戶做一筆保險儲蓄,目的是給孩子存一筆教育金,在孩子出國讀大學時使用。孩子現在3歲,預計18歲~20歲期間每年的留學費用支出為30萬人民幣。
一款儲蓄產品必須能在投保15年後的三年中每年提供30萬元人民幣的返還,才能夠「完全匹配」客戶的現金流。
如果市場上沒有能夠「完全匹配」此現金流的產品,那麼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一款能夠在15年後一次性返還90萬元人民幣的產品也是可行的。
不過,如果某保險產品在投保第15年時還沒有度過產品的「封閉期」(即在第10年時的現金價值仍低於總保費,或者在退保時要收取較高的退保懲罰,比如英式分紅產品),則不適合用來做這筆現金流的匹配。
另外,幣種的匹配,您是否考慮好了呢?
幣種的匹配,主要是為了減小未來現金流匹配過程中由於匯率波動所導致的虧損。
我們還是舉例子把。假如客戶預計孩子在18歲~20歲期間每年的留學費用支出是5萬美元,假設客戶投保的是人民幣保單,由於保單提取的是人民幣,而要匹配的現金流是美元,就會導致現金流的「匹配不完全」。15年後,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升值10%,客戶就要額外承擔10%的虧損;同理,如果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客戶則可以額外獲得10%的收益。
客戶可能迴文聯,我不想接受這樣的不確定性,不願意接受擁有不確定性的風險波動。所以呢,為了對需求的貨幣幣種進行「完全匹配」,客戶最容易做的就是使用美元保單來對這筆擁有特定外幣需求的儲蓄進行對沖,從而減小現金流的匯率風險。
我投資的產品流動性如何?
保險儲蓄大多數都是長期投資計劃,因此流動性較差,在早期退保會承擔較多的損失。
不過,犧牲了資金的流動性,才能夠換來比其他短期理財產品高得多的收益率。國債也是一樣的道理。
建議大家在挑選儲蓄計劃時,關於流動性,考慮一下這兩點:
第一:投資一開始是否有一個明確的儲蓄目標?投保後我會不會臨時用這筆保險資金去做其他事情;
第二:自我觀察,或者諮詢您的理財顧問該儲蓄計劃的流動性,主要包括現金價值的回本時間(即在第幾個保單年度現金價值與總保費相等)、退保時是否收取手續費、分紅方式(非保證分紅是以現金分紅還是保額分紅的形式存在)等,以確保產品的流動性能夠滿足需求。
保險產品的流動性雖然較差,但保險公司也給客戶提供了「應急選項」,比如說,客戶可以使用保單貸款來補充急需流轉的「應急資金」。香港大多數保險公司都允許客戶借貸相當於保單現金價值90%的款項,並收取一定的利息(這裡並不是說保費的融資,是保單貸款,注意區分)。
香港保險公司財務狀況
很多在挑選保險計劃的時候,可能從來沒有把保險公司的財務實力考慮在內,而是認為保險公司100%會兌現當初的承諾。
我只能說,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或是一種信用體系的缺失。
在如今的商業活動中,根本不存在「剛兌」的說法,所有公司都有機會破產。
在極端的情況下,有的國家都有可能違約,令國債作廢,就更不要提那些有限責任公司了。
不過,保險公司的違約概率確實要比其他公司低很多很多,這是因為保險行業作為金融行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受當地甚至是全球金融監管部門嚴格監管的。
按照目前大多數監管體系的標準,在監管有效的前提下,只要一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那麼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就有99.5%的概率不會陷入破產境地。
只不過,即便有0.1%的破產概率,也不應該被說成是「剛兌」。
為了盡最大可能避免自己的保險合同因「公司經營不善、破產、被收購」而導致的保證利益或非保證利益「打折」,建議大家在選擇保險產品時,將承保公司的財務實力、內含價值、利潤結構、評級、經營穩定性、品牌影響力、償付能力充足率等因素也納入綜合考量範圍之內。
最後我們小結一下,客戶來港投保,是多元化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大家做的很好,並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的這6點建議:
1. 明確自身需求;
2.了解自我的風險承受能力;
3. 分紅保單的波動率是什麼;
4. 現金流和幣種匹配了嗎;
5.流動性幾何,分紅方式我是否了解;
6. 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可以諮詢一下代理,或者自己研究一下財報等等。
希望大家對香港美元儲蓄分紅險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