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從金融監管制度到金融產品的巨大優勢一直是內地關注的焦點。最近,到香港的遊客不再是買買買和購購購,而是開始購買香港保險產品。香港保險高性價比、保障全面、監管制度健全的優勢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收到肯定。
然而樹大招風,惡性競爭、抹黑詆毀的現象開始蔓延,很多不了解香港保險的人開始被謠傳所蒙蔽,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給大家來排雷,破一下謠傳。
1、匯率風險
謠傳:從最新的數據統計,港幣與人民幣的1元兌換價,七年內從1.2元跌到0.8元,相當於本金40%的虧損。由此可以看到,香港保險長期看,投資收益未必高。
真相:這位兄台一看就對香港保險絲毫沒有過了解。首先香港保險一般都是以美金結算的,所以所謂港幣本金虧損,真的是無稽之談。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通脹率,美金在過去20年的通脹率是110%,而人民幣是400%,不論是保值增值的角度,還是投資的角度,香港保險的美金結算特點都是最佳選擇。這樣一看,你就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要購買美金產品了。
2、政策問題
謠傳:大陸人在香港買保險,在兩地均不受法律保護,因為香港規定非香港居民購買的保險糾紛不予受理。
真相:這個問題真的是解釋了無數次,竟然還有人拿出來做文章。由於兩地法律制度的差異,香港保險大陸法律肯定是管不到的,就像香港人在香港殺了人,也不可能由北京法庭來宣判一樣。但是香港法律一定是保護所有來港購買保險的所有人的。香港保險對全球銷售,不論是內地人還是印度人,只要保單在香港購買,香港健全的監管制度和法律制度都會保障所有投保人、受保人、受益人的權益的。這也是為什麼買香港保險一定要到港購買的原因。
3、法律問題
謠傳:在香港買的保險在中國不具備避稅避債功能。
真相:香港本身就是一個避稅港,遺產稅自2006年後不需要徵收遺產稅。即使是在全球徵稅的美國,只要是人壽保險金的賠付,不管是在哪裡買的,都可以避稅避債。
富豪們赴港買保險,多是垂涎「避稅」、「避債」、「避險」的資產轉移功能。保險是隱形資產,保密度高。有知情人士爆料,一些瀕臨破產的中小業主,居然把實業抵押給內地銀行套取現金,轉手到香港購買保險,將巨額資產暗渡陳倉至境外,期望在境外「保險權大於債權」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公司被清盤,手中保單都不會打水漂而達到保全資產的目的。
4、服務風險
謠傳:因保險世間周期長,需要接受保險公司的長期服務,而大陸人在香港購買保險,香港保險公司服務不便利,一旦涉及理賠,大陸人辦理理賠跑香港不便利。
真相:香港保險理賠是非常便捷的,不需要跑香港,只需自己上傳理賠文件到公司的APP,或者傳給理財顧問上交即可,且理賠很迅速,沒有問題7個工作日就會有理賠。
另外,香港代理人監管制度嚴格,素質較高,服務質量好。就算髮生代理人離職的現象公司也會安排後續代理人跟進。
5、倒閉風險
謠傳:在中國法律框架體制下,大陸保險公司是不允許倒閉的,受到保監會的嚴格監管!而在國外,即使是友記,富記這樣的大公司2008年也險些倒閉,香港的小保險公司風險則更大。
真相:全世界的人壽保險公司都是不允許倒閉的,否則就不會出現美國雷曼兄弟經營的400家銀行和美國友邦AIA一起到了破產的邊緣,而美國政府沒有伸出援手去挽救雷曼兄弟的400家銀行,任由銀行倒閉,而是救了保險公司。有「TBTF」(too big to fail)之稱的保險公司,它們的運行都關乎金融市場的穩定,政府乃至整個金融市場,都不會允許其出現問題的。
保監處規定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會有再保公司或者其他規模大的保險公司收購繼續經營,以確保客戶的權益。所以客戶最多只會因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損失紅利收益,但保障類投保保額肯定是100%得以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