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購買外匯
購買外匯,俗話說的換匯,這很簡單就跟我們平時出國旅遊換外匯一樣,你只要通過任何一家你的國內銀行帳戶,在手機銀行或者網銀就可以操作。這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是最簡單直接的海外資產配置方式。其實這種方法早在90年代人民幣可以兌換美元的時候就有很多家庭實施了。
不過,由於大規模的資產外流導致的外匯兌換限制,目前一個人一年只能兌換5萬美金的額度,您可以選擇讓您的家人都開一個銀行帳戶,比如父母不需要理財的,幫他們開帳戶,也能增加一些儲蓄,目前普通百姓只能用這種螞蟻搬家的模式。
2、開設美股賬戶
國內很多券商都可以開設美股賬戶,比如「xx國際」等等,不過股市本來就是高風險投資,且又要學習美股市場,又要倒時差,更加提高了風險,不過開一個帳戶無妨。美股的前提是先有美元,一年五萬美元的額度。
3、開個滬港通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香港市場也是重要的一塊。目前滬港通覆蓋的港股並非香港市場全部股票,如果想要更深參與到港股中,在券商國際開設港股賬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4、海外置業
這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海外資產配置方式。九十年代北上廣發達地區有人開始移民海外,即使我們看到了「北京人在紐約」的辛酸,時至今日修養成社會的高階層富裕人群,甚至是中國創新經濟的頂樑柱們都是那群人。有報道稱在過去一年中,中國人在美國購買房地產的金額佔到美國房屋銷售總額的12%。
5、購買香港保險
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除去上述幾種方式之外,到香港買保險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出現香港保險熱。
香港保險產品具有嚴進寬出的制度,其相應的制度較為完善,不僅保險費率較低,並且其全球的資金配置使得紅利率較高。不少高凈值客戶看重它的美元資產配置和離岸資金的安全性,以及高於債券、可以避稅等特點。
而且香港保險可以以港元或美元計價支付和理賠,非香港居民同樣可以購買。香港保險不僅可以用內地銀行卡或信用卡購買,購買大額理財投連險等產品還可避開5萬美元的外匯限制,因此作為理財而選擇有一定收益的保險類型成了內地投資者避險的方式之一。
香港保險配置案例
「香港保險」作為一款「保險」,首先已經能夠定位到這些「優秀消費者」。「香港保險」是一份「海外保險」,是消費者為優化家庭資產配置、為未知風險預留更多解決方案的一種選擇。
外幣(尤其是美元)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很有可能會用到的貨幣(如子女未來的海外教育、海外就醫、家庭出國旅遊、購買進口商品等),在如今這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更是一個家庭在優化資產配置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資產投資。
我們來看一個小例子:
家庭A與家庭B最初都擁有100萬人民幣。兩個家庭都希望未來送子女到海外讀書,預計花費20萬人民幣。
- 家庭A看漲美元,將20%的資金換為美元資產,即持有80萬人民幣與20萬人民幣的等值美元;
- 家庭B則看跌美元,更傾向於持有人民幣。
情景1:
10年後,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與最初相同,兩個家庭的購買力沒有任何差別。
情景2:
10年後,美元對人民幣漲20%,則:
- 家庭A為子女出國留學準備的美元購買力沒有改變;
- 家庭B則需要花費24萬(20萬×120%)人民幣來支付子女的出國留學費用,損失4萬。
情景3:
10年後,美元對人民幣跌20%,則:
- 家庭A為子女出國留學準備的美元購買力沒有改變;
- 家庭B僅需要花費16萬(20萬×80%)人民幣來支付子女的出國留學費用,節省4萬。
為家庭配置了外幣資產,可以減少家庭資產由於特定需求所引起的的價值變動。在三個情景中,無論美元對人民幣是漲或跌,家庭A的購買力都沒有變化,而家庭B則因為美元對人民幣的漲跌有額外的損失或收益。生活不是賭博,平穩的增值才是健康正確的理財方式。
相比於對保險重要性的認同,對資產多元化配置重要性的認同,對於消費者而言,則需要更高的「金融素養」與一定的財富積累。
沒錯,「香港保險」作為一款「海外保險」,在已經定位到「優秀消費者」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定位到了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中產階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