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管制」與「香港保險」到底是什麼關係?

近年香港保險的銷售火爆,內地居民更是紛紛跑到香港購買保險和進行家庭境外資產配置,國內各大媒體對此熱潮更是進行了大幅報道並引起廣泛關注。其中,上海衛視和CCTV-2更是開設專題節目對於香港保險進行詳細的報道。

這些報道詳細地闡明了香港保險自身存在的諸多優勢,同時也有提及外匯管理局的相關政策。於是就有客戶擔心到香港購買保險是否會違反相關的外匯政策。於是主編覺得應該寫點神馬來跟大家談談關於香港保險與外匯限制之間的關係。

相對內地而言,香港的保險市場起步更早,目前香港的保險機構至少有3000家,競爭處於飽和狀態。香港保險因保費相對較低,賠付範圍和保障地域廣等特點受到內地追捧。特別華南粵方言地區的客戶對於香港保險的認可度較高,甚至有部分險企員工也赴港投保。不難看出,內地居民對於赴港投保的熱情只增未減。

而眾所周知,國內目前面臨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外匯管制,而外匯管理局主要是負責外匯收支和買賣等國際結算業務,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等實行的管理措施。從外匯管理局的職能我們不難看出:其主要是負責國家外匯的管理工作,因此這與保險毫無關係,更不用說香港這類第三方市場了。

那麼,會有客戶疑問為什麼CCTV-2還是提到了「購買分紅險可能不合規」的信息呢?其實,這則報道中只是說內地居民在香港通過刷銀聯卡的方式購買分紅保險不符合外匯管理局的要求,而這裡的「不符合」值得僅僅是繳費方式的問題,而不是購買香港保險本身這件事不合規。

同時,我們對於這類傳聞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外管局對於境外消費早有要求,之前也有過對於境外的補發套現進行整頓行動。去年2015年財新網等媒體曝光了內地居民利用銀聯卡在澳門進行「假購物,真套現」的行為,以此來規避內地政府對於公民攜帶現金出境的限制。這種行為引起了內地和澳門官方的廣泛重視,兩地更是由此達成了反洗錢的合作意向。

內地外匯管理局也在去年9月推出新規定,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每張銀聯卡每年境外累計取現額度不得超過等值10萬人民幣。銀行卡此前規定僅為每卡每日境外取現不得超過1萬人民幣,也就是每卡每年累計可以超過300多萬人民幣,與目前的10萬上限相比,縮減幅度相當驚人。

而對於內地居民是否能夠合法購買香港保險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香港保險監察會對於香港保險的銷售對象的規定即可知曉:
根據香港法例第41章保險公司條例,任何在香港獲授權的保險公司在香港境內推介及簽發人壽保險都是合法的,無論銷售對象是本地人士,外國人士還是中國內地人士。

從該條例我們不難看出,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它的保險市場也是面對全球開放的,任何人士在香港完成投保都是符合要求的。

同樣,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國內保險公司也是接受外國人士投保的,購買保險一樣也是合法的。

綜上所述,內地人士赴香港選擇購買適合自己的保障計劃是合情合理而且合法的,外管局的規定只是因為最近人民幣貶值嚴重而對於外匯政策作出了具體的調整,刷卡繳費的方式受到了些許限制而已,這種監管是針對全球範圍的外匯渠道,而不是僅僅為了針對香港保險的。

最後補充一下,到香港購買保險推您進行刷卡消費僅僅是為了方便內地客戶而已,這並不表示只有這一種方式可以將內地資金轉移至香港進行保險費用的支付。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電匯,網銀,轉賬,支票等多種方式完成購買支付行為。當然,萬豪移民還是建議大家趁著現在還能刷卡的情況下選擇選擇刷卡支付,同時在香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同時在香港辦理一張香港銀行卡,未來會更加方便。同時,大家也盡可放心,無論你是在香港購買保險還是在境外其他國家購買保險都是合法的,您的權益都是收到法律保護的。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6-05-15
下一篇 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