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GN16的實施,香港儲蓄險的收益率也下降一點,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預期回報率那麼低,才不過6厘,好像當初顧問告訴他,收益率沒有這麼低的,那到底是為什麼呢?這裡有幾個關鍵的地方,需要大家關注。
回報計算易混淆
當顧問銷售儲蓄型壽險時,往往會牽涉到很多數字,例如回報率、紅利率等,它們通常相當吸引,消費者必須留意那些回報率 (%) 是代表什麼,怎樣計出來。坊間有人這樣計,例如,將紅利相對於現金價值來計、或把紅利滾存利率當回報率、又或者將很多年後的現金價值相對於繳付保費,而不把復息效應計算在內,這樣可以容易計算出高的回報率。
我們分析預期回報時,會看產品的預期內在回報率﹙IRR﹚,即現金價值(包括紅利)相對於繳付保費的年化回報,這樣會比較貼近一般消費者的思維模式﹕我付出了多少保費,預期可得多少回報。所以,大家更須留意產品的IRR。
現金價值並非保證
接著,您可能會問,為什麼較早的保單年度的現金價值如此低,遠低於您所付出的保費?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先了解何為「現金價值」。「現金價值」是指,假如您在某個保單年期退保,您預期可得到的數目,當中包括保證及非保證的成分。所以,您實際上可得的退保金額可以較低。
舉例,從下圖的計劃書,我們以紅框顯示「現金價值」,綠框表示「繳付保費」。在較早的保單年度,如首1至5年,「現金價值」相對地低,您付出的保費去了哪兒呢?簡單來說,是用作支付顧問的傭金、保險成本、及保險公司的行政開支等。
回本年期未必如預期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何時回本﹙breakeven﹚?如果您比較「退保價值」及「繳付保費」,從下圖的例子看,於第10年保單年期,「退保價值」大於「繳付保費」﹙見粉紅線﹚,所以,這份計劃書的預期回本年是第10年。但是,「退保價值」包含紅利、分紅或利息等來計算,是非保證的。
如果想知道保證回本年,就是比較「保證金額」及「繳付保費」,這份計劃書的保證回本年則是第25年﹙見藍線﹚。
大家要明白,儲蓄型終身壽險是相對長線的「投資」,您要肯定﹙非常肯定﹚自己有流動資金應付生活上的需要,並有能力於整個保單供款年期按時供款,否則提早退保,可能造成不必要之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