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誠的恩怨情仇

隨著去年香港保險在大陸的火爆,保誠和友邦也漸漸的被內地人所認識,但作為香港最大的兩家保險公司,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也許知道的人並不多。

今年年初,「杜嘉祺(Mark Tucker)先生卸任友邦集團CEO,出任滙豐控股非執行主席不止成為了香港各大報紙的頭條,也成為了全球保險業新聞的頭條。

杜嘉祺先生,1992年至2003年一直擔任保誠集團亞洲分部的總經理,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期間擔任保誠首席執行官,隨後於2010年7月出任友邦CEO。

接替杜嘉祺先生出任友邦集團CEO的是黃經輝黃經輝,時年62歲、1985年就取得北美精算師資格(FSA),於1989年至2008年任職於英國保誠有限公司,由2005年至2008年擔任保誠集團亞洲有限公司保險業務的董事總經理,2008年12月起擔任大東方控股有限公司的集團行政總裁兼董事,於2010年10月加入友邦集團。

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誠的恩怨情仇

杜嘉祺先生(左)與黃經輝先生(右)

實際上,如今英國保誠保險有限公司的CEO容佳明先生,曾經也是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的高級副總裁,曾經友邦香港區的「一哥」。

大家可能會驚訝,如今在香港保險市場上「水火不容」的兩家保險公司的管理層之間竟然有著如此「緊密」的關聯。

整日爭來爭去,實際都是「同根生」,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相愛相殺」?

● 08年金融海嘯餘波

2009年初,為了償還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所給予的1823億美元援助資金,AIG決定出售旗下亞洲壽險分支——友邦保險49%的股份。但是高達200億美元的報價,讓投資者望而卻步。隨後友邦保險啟動了上市募資計劃。

就在這時,戲劇性的事情出現了。

● 保誠「蛇吞象」收購友邦

2010年3月1日,英國保險商保誠集團突然宣布,以355億美元收購AIA,AIA取消香港上市計劃。

這曾是一段兩廂情願的美好姻緣。在與保誠達成協議後,AIG在3月1日的聲明裡流露著不難看出的滿意:「在考慮了兩種皆可行且具有吸引力的方案,包括首次公開募股之後,我們最終決定,向保誠集團出售友邦能夠幫助AIG更快地向美國納稅人償還欠款。」

而英國保誠集團,這個創建超過160年並一直以來以保守穩健著稱的老牌保險商,則試圖通過收購友邦確立其新的戰略方向。因為友邦的主要市場以新興市場為主,增長潛力可觀,才會令保誠認為是個絕佳的機會,如果收購順利完成,新保誠將成為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最大的保險公司,分別擁有上述市場22%、30%、28%、25%、25%、29%和41%的市場份額。保誠亦能夠藉此鞏固在中國內地和印度擁有的龍頭外資保險公司的地位,這是任何國際企業都不能忽視的潛在的全球最大市場。

於是,當時市值僅有200多億美元的英國保誠,準備以增發股票的形式集資210億美元,用「蛇吞象」的方法,以355億美元收購友邦。那時,保誠內部極力主張收購友邦的,就是2009年9月杜嘉祺從保誠離任後,繼任保誠首席執行官一職的Tidjane Thiam

如果收購完成,超過90多年歷史的友邦保險,將即刻在歷史上被除名。一時間保險業大變天,兩間保險公司內部兵荒馬亂。

● 保誠友邦上演「宮心計」

香港友邦及保誠旗下員工,在消息公布後無不竊竊私語。友邦的後勤及代理合共逾萬名員工,更是人心惶惶,如坐針氈,公司於下午召回各區總監,在總部開會安撫人心。有位在友邦工作逾二十年的區域總監,勉強笑著回應:「我同Jacky Chan(友邦香港及澳門首席執行官陳榮聲)傾過,佢話總公司未有任何公布,我估可能只係傾緊,未必成事。」至收購在晚上落實後,他在電話中數度沉默,不能言語,「好惋惜,係遺憾。」他最後說。

另一邊,保誠香港各區域總監也忙於召集代理人回公司開會,因為08年金融海嘯後,保誠一直都在從友邦代理團隊中「挖人」,一旦「挖」到高級管理人員,即給相當於年薪三倍的「握手費」獎金。然而,一旦收購成事,友邦的人員將自動併入保誠,年薪三倍的「握手費」也會被自然取消。於是,保誠藉機開始了在友邦的一輪「煽動」,自然也有不少友邦的高級代理跳槽去保誠。

除了代理團隊之間「挖牆腳」與「反挖牆腳」的爭鬥,保誠與友邦管理層內部的爭鬥也風起雲湧。2006年12月,容佳明(現英國保誠保險有限公司CEO)出任友邦保險港澳區高級副總裁及總經理,乃當時香港友邦「一哥」,任職期間香港市場熱銷投連險(2007年香港投連險市場份額佔比74.3%),在金融海嘯後保單巨額虧損,引發友邦保單持有人不滿,出現「退保潮」,遂於2009年7月被撤去總經理一職,由中國區總裁陳榮聲接手,任首席執行官,容佳明只保留高級副總裁職位。3個月後,容佳明便宣布跳槽英國保誠,於2009年10月出任行政總裁,負責香港區業務。

由友邦「一哥」變身保誠「一哥」的容佳明,隨即掉轉槍頭,向友邦展開挖角戰,更於銅鑼灣嘉蘭中心,即友邦的地頭插旗,高調租下兩層寫字樓,準備挖角搶灘。隨即保誠在香港市場推出長期儲蓄產品「雋升」,靠著超高的演示收益「狙殺」母公司AIG陷入破產醜聞的友邦。

保險業務前線出身的容佳明,營銷手法一流,深諳保險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容佳明領軍保誠這幾年,友邦高層看著原有的市場份額被保誠「蠶食」,夜不能寐。

● 保誠內部的「一哥」之爭

容佳明坐鎮保誠後,保誠內部已靜靜開始了另一場內鬥。

2010年2月初,保誠首席業務總監梁偉堅(Michael Leung)突然離職,業界有傳聞是被容佳明「炒魷魚」。事發前,Michael帶同事到澳門新濠天地遊玩。隨後在2月5日返回公司時,卻連公司大門都不讓入,被告知要「立刻收拾包袱走人」。

經一位保誠資深的主管透露說:「Michael在保誠內很有江湖地位,由他一手帶大的代理人有兩、三千人。Michael與Derek一樣,以前也是友邦出身, 由普通代理人做到公司二把手時, 容佳明還默默無名。所以容佳明空降保誠,加上Michael不買賬的脾氣,定然不會被容佳明騎在身上。那時大家都猜測他早晚要走,不過沒想到這麼快。」

梁偉堅離開後, 容佳明仍未能坐穩「一哥」之位,保誠總部隨即從英國調任經驗豐富的高層庄偉信(John Johnson)出任首席業務總監,統領保誠的代理團隊,與容佳明分權共治。

● 峰迴路轉,收購友邦未成「反蝕把米」

儘管友邦與保誠高層的明爭暗鬥不斷,然而,保誠收購友邦的事情卻沒想像中進展那麼順利。

為了完成該筆交易,保誠隨後啟動了在香港掛牌上市的配股融資計劃。但是該計劃在實施的前夜被英國金管局緊急叫停。主要原因是,保誠在收購友邦完成之後,現金比例將會過低,難以應對潛在的金融風險。

在此後的兩周中,保誠就此問題與AIG多次進行協商,對收購條款作出了調整5月17日保誠公布的聲明顯示,AIG承諾認購進保誠集團20億美元混合資本,以便保誠可以在交易結束後保留更多的現金

5月25日,保誠在香港及新加坡同步以介紹形式上市,沒有發行新股融資。這主要是為其之後200億美元的配股集資計劃作鋪墊。同時,保誠也希望藉助香港上市提高估值水平,為將來在亞洲市場發展打下基礎。

但是,蛇欲吞象卻遭噎。

儘管保誠總裁蒂亞姆表示,對友邦保險的前景相當看好,認為友邦在亞洲有望增長100%。但是,英國的投資者和保誠的部分股東並不看好該交易。因為友邦在新加坡、香港地區等成熟的亞洲保險市場並不佔優勢,在中國內地等發展中的保險市場也難敵本土品牌。今年一季度,友邦在中國內地市場的份額一跌再跌,從外資保險的龍頭跌至目前的第四位。

加之,中國保監會不允許一家外資機構同時投資兩家業務相近的保險公司,保誠收購完友邦之後,在華將面臨友邦保險和信誠人壽兩套牌照共存的局面。未來兩家公司如何整合,成本多大仍是未知。

重壓之下,保誠迫於無奈降價,AIG拒絕,世界保險史上最大的收購案告吹。

交易的失敗將使保誠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除了付給AIG1.526億英鎊(合2.25億美元)違約金外,還需向中介機構等支付顧問、承銷等其他費用,共計約2.974億英鎊(合4.36億美元),這兩部分費用合計約5.224億英鎊(約6.6億美元),代價高昂,而保誠2009財年整個集團盈利才6.77億英鎊,此次併購案流產耗費其上年度凈利潤超過65%。

收購案的終止除了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費用外,保誠公司確定的以亞洲為重心的發展戰略也因此遭受重挫。

另外,保誠為此次收購付出了超5億英鎊的代價,管理層必須尋找出責任承擔者。

對於友邦來說,縱然其宣稱「現在有更多的選擇」,但也有觀點認為,友邦錯過了最佳上市時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在目前市況下,友邦再赴港上市能否達到融資目標也有較大變數。

● 交易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表面上看,這次交易失敗是因為保誠集團和AIG在收購AIA的價格上的分歧,以及收購後兩個公司的整合問題,但除此之外,交易失敗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在此併購計劃失敗的背後,是愈演愈烈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市場對歐洲經濟發展前景的不看好,對收購前景的不確定性後果的擔憂,是保誠的投資者最終放棄交易的最主要原因。保誠和AIG在當初達成協議的時候,顯然都沒有預計到希臘主權債務問題能如此之快地將危機核心由美國轉向歐洲。在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時,投資者的心態趨於保守,對這種被稱為「蛇吞象」的大型交易採取謹慎的態度,是投資者對市場震蕩的本能反應。這從保誠一宣布併購機會,其股票大跌,而當其宣布退出交易時,股價上漲的現實中可以反映出市場對此交易的態度。

其次,保誠集團管理層在當初給投資者展示收購後的前景時,著重強調了收購是為了取得在亞洲市場的領導地位,但事實是,即使交易順利完成,其市場領導地位也僅限於一些或已接近飽和或尚難以開發的中小型市場,而保誠集團在中國大陸和印度這兩個亞洲,乃至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中的市場份額並不會因此而得到大幅度提升。2009年年底,友邦作為在中國大陸最大的外資合資保險公司,其市場佔有率不足1%(0.99%),信誠人壽(601628,股吧)的市場份額為0.5% ,排在中國大陸所有49家壽險公司的第十八位,外資合資公司的第五位。

而截至10年4月底,友邦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份額降至0.6%,位列全部壽險公司第十四位,外資公司第三位,信誠人壽相應的市場份額為0.4%,排所有壽險公司第十九位,外資合資公司的第六位。在印度市場,友邦 2009年的市場份額也僅1%,而且,中印兩國都對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本國市場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如外資壽險必須以合資的方式進入本國市場,中國監管部門將外資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限定在最高達50%,而印度僅允許外資持股不得超過26%。更重要是兩個公司合併後的整合問題,是否能產生1+1等於2或大於2的效果,是個很大的問號而且保誠以小並大,勢必遭受友邦內部,乃至保誠內部的抵制,這從AIA的部分管理層表示收購一旦成功就辭職就可以看出倪端。

再次,當保誠的管理層將更多的希望放在亞洲,並通過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尋求更多的來自亞洲的支持的時候,保誠現在的歐美股東由於擔心對新公司控制權遭到稀釋,從當初的默許到現在的反對,也就是必然的了。

最後,這次併購交易是對保誠的以保守穩健著稱的企業文化的挑戰,交易的失敗是保誠股東和管理層,更是保誠和AIG博弈的結果。
● 友邦香港上市,問鼎香港最大IPO

2010年7月19日,AIG發布公告表示,正式決定重啟旗下亞洲保險分部友邦保險集團於香港的首次公開發行。

AIG同時宣布任命英國保誠集團前首席執行官杜嘉祺(Mark Tucker)為友邦的執行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而友邦的時任首席執行官麥智信(Mark Wilson)將繼續留任至2010年底,以完成工作交接。

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誠的恩怨情仇

朱泰和John Chu(左)麥智信Mark Wilson(中)容佳明Derek Yung(右)

友邦在香港的IPO首發價定在每股19.68港元,位於指導價格區間的高端,發售共70.3億股集資1383.29億港元,成港交所「集資王」。友邦保險此次IPO的融資規模達到178億美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IPO。友邦上市所得現金,將用于歸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自2008年以來聯邦政府對AIG實施的財政援助。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3)
上一篇 2017-07-12
下一篇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