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繳費,5年期和20年期,選哪個更划算?

很多人會問:繳保費短期 OR長期,怎麼選?

有部分人對自己未來的狀態充滿不確定,擔心萬一哪天交不起保費了怎麼辦,所以希趁著現在手頭還有點錢的時候,一次性交完。

也有人希望繳費年期長一點,這樣年繳保費就會低很多,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經濟負擔。

其實呢,這些心態我都理解。但是,如果站在客戶的立場,以保險專業師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會這樣對你說:

保費繳期的選擇

一般保險繳費有躉交(一次性繳清)、3年、5年、10年、20年、30年、繳至55歲、繳至60歲、終身繳費。繳費期限的長短,應根據保險產品和收入情況針對性選擇。

一、保障性保險繳費年期

功能在於保障,比方癌症保險,重疾保險,意外保險,定期甚至終身壽險。投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風險,抵禦非金融因素造成的家庭風險。對於這些保險,在收入穩定的前提下,建議選擇較長時間的繳費方式。

理由如下:

從保費上看,可以看出繳費期限越短,總保費越少;期限越長,總保費就越多。

以某終身重疾,30歲男性為例(單位元)

香港保險繳費,5年期和20年期,選哪個更划算?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要選擇短期繳費呢?

不盡然!

了解過保險的人都知道,不少重疾保障型產品的保險責任設計中,都提供了「豁免條款」。當投保人全殘或身故時,可以免繳餘下的各期保費。這個條款對於客戶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假設某人在投保的10幾年內用到了「豁免條款」。那相對於躉交短期繳費的客戶來說,他的保單投入明顯就要高很多,但是得到的保障卻不會拔高。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選擇長期繳費的客戶更划算。

其次,裡面還有一個風險概率的因素,誰也不確定哪天會生病,香港友記保險重大疾病理賠數據顯示60%的理賠發生在投保6年後,也就是說40%的風險發生在繳費6年內。保險公司對合同約定事項理賠的同時合同也終止,自然就不再繳費。

基於風險考慮,保障型保險選擇長期繳費更為合適!

二、儲蓄/理財型保險

對於儲蓄分紅型產品來說,客戶主要關注的是保值增值的問題。理財類保險收益,類似於道滾雪球的原理,投入的本金越多,雪球滾動起來獲取的收益當然就越大。同樣的時間,不一樣的本金,收益必然有差距。

繳費年期對於保險的影響

同樣以30歲男性為例:

可以看出本金越多,同年齡收益就越高,一次性繳費和20年繳費在80歲時收益相差了近190萬,因此理財型的產品客戶在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縮短繳費期限。

三、個人收入與繳費期的選擇

如果收入是長期穩定的持續收入,可以選擇長期繳費,平穩的支付保費。

如果收入是項目性、一次性、近幾年等短期高收入,可選擇一次性繳費或短期繳費。

同樣保障繳費期短意味著保費高,因此選擇短期繳費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自己支付保費的能力。如果因為經濟問題導致保單中途作廢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以上是對於「如何選擇保費年期」的一些看法。綜合起來看就是:

保障型保險長期繳費分散風險

儲蓄型保險短期繳費分紅更客觀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6-05-08
下一篇 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