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保險法》或將修訂?保險業也要「打破剛兌」?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買了保險後,如果保險公司破產,我買的保險會有風險嗎?假如保險公司被接管,我買的保險產生的紅利收益會被取消嗎?

最近這兩天,行業里最最熱議的一件事情,莫過於《保險法》中可能會出現的潛在變更了。

這個新聞的源頭,是財新周刊3月18日發布新期刊的封面文章——《處置問題險企》。

2024032603142821

這篇文章羅列了非常多中國保險行業最近幾年凸顯出來的風險事件,包括那些被處置的安邦系、明天系保險公司,以及正在排隊等待接管的保險公司,還有這些風險背後對應的潛在「巨額窟窿」,看完之後,還是令人感到蠻「膽戰心驚」的……

誠然,由於中國保險業過去的發展歷程較短,金融監管制度處於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同時又趕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周期,幾乎沒有經歷過比較嚴重的下行與衰退,因此在風險防範與處置方面,確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可是,目前我們行業所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那些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發生的風險了,而是那些實實在在已經發生、據傳保守估計都可能高達6000億元的高風險資產了。

面對這種現狀,監管部門能做的,也只能是選擇一種解決方法來積極應對。

文章中提出的解決思路主要有兩個:一是藉助保險行業乃至外部力量來消化部分風險,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保險保障基金以及一些國資資金入場,接管問題保險公司,以及給這些公司填補「窟窿」;二是將風險延期,以時間換空間,也就是先不把雷直接「引爆」,而是憑藉保險產品久期較長的特點和屬性,希望能夠通過保險公司持續的盈利去填補這些「窟窿」。

但是,這兩種解決思路,其實在今天來看都有一定難度。

首先,假如要靠外部資金來消化風險,先不說外部資金也要有出資方、並非無限量供應,而且這種聲音一旦成為主流,會不會對行業形成一種錯誤引導:「先出問題的公司先受益」,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其次,「以時間換空間」的前提,是保險公司未來仍舊能產生持續盈利的能力。可是如今那些已經「身陷囹圄」的中小型保司,有哪一家可以拍著胸脯說,未來幾年公司的經營狀況一定會出現明顯改善?

所以,文章舉了日本在應對上世紀90年代末保險行業「破產潮」時採用的方式——如果保險公司面臨破產,可以通過修改合同下調存量保單的預定利率。

然後作者表示,據了解,正在修訂過程中的《保險法》草案中擬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險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依法進行保險業務轉讓的,經國務院批准,可以對保險合同進行合理變更。」

2024032603142881

也就是這一句短短的文字,引爆了整個市場。

縱觀整篇文章,我不得不說,作者的行文思路是非常嚴謹的,文章中的數據、引言、邏輯非常完整,堪稱佳作。

但是,網路上在傳播消息的時候,如果只把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從一篇近2萬字的文章中摘抄出來,然後來放大和引發恐慌,難免有一些「斷章取義」的意味。

實際上,作者在「打破剛兌」那一段的最後也表示,「由於保險公司破產具有嚴重的外部性影響,會使公眾對保險業的信任度下降而降低保險需求,並易涉及社會穩定,絕大多數業內人士對於打破保單剛兌仍然保持謹慎態度。」

所以,保險行業「打破剛兌」,未來應該是一種長期趨勢,有關於這一點,我在去年8月份的視頻也有和大家聊到過。

可是,我們究竟要如何「打破剛兌」?是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於問題公司的保單直接進行「減值處理」、讓買了問題公司的消費者怨聲載道、從而給整個保險行業帶來輿論口碑危機,還是循序漸進,逐漸調整保險行業的產品結構,並且加強消費者的風險防範意識,從而讓消費者自發地做出選擇?我覺得顯然是後者更好。

當然,不管《保險法》最後要如何去修訂,不管未來中國保險行業還會不會有很強的「兜底機制」,在不影響現有保險市場穩定性的前提下,我還是希望這樣的聲音能越多越好。因為只有消費者有了風險防範意識、知道買保險不僅僅是要看產品,還要看公司的實力背景,讓市場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才能讓那些優秀的公司真正地脫穎而出。

所以,在文章最後,我斗膽說兩句我自己的觀點,既不權威,也不官方,僅代表我自己過往的經驗判斷和對中國特色監管制度的理解:對於今天已經賣出去的保單,大家大可不用擔心它們的安全性,大家也無需因為焦慮而提前去退保;但是對於未來你們要買的保單,我強烈建議大家選擇那些財務實力強大、經營穩健的公司,因為保險行業「打破剛兌」,一定是行業未來的趨勢。

最後:在筆者看來,這個更改,更多的是針對儲蓄分紅保單,普通的重疾險、醫療、意外險,不必擔心,因為這些險種所佔用的保費並不高,當然我們也有其他選擇,例如選擇香港保險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1)
上一篇 2024-03-05
下一篇 2024-09-11

更多相關內容

  • 香港保監局將對儲蓄保險產品收益設立限制 最高不超過6.5%

    香港保監局目前正就與銷售分紅保險相關的監管要求向業內徵求意見,其中包括研究為紅利息率設定上限。分析指出,市場上許多分紅保單的保證回報較低,而非保證回報較高,香港保監局此舉旨在控制風險,避免潛在的誤導行為。 美元儲蓄保險收益最高不超過6.5%…

    2024-11-19
    2.7K
  • 2020年香港保險公司排名

    介紹2020年香港保險公司包括(保誠、友邦、宏利、安盛、中銀人壽、中國人壽、恒生)根據業績進行的排名情況。

    2020-04-02
    57.4K
  • 2022年香港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一覽表

    香港保監局公布2022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相當於香港保險公司排名,去年整體保費收入仍錄跌幅,但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顯著回升。若以個別保險公司來看,滙豐人壽、中銀人壽及友邦保險的保費收入排名則暫居首三位,除了滙豐人壽外,其他保險公司的…

    2023-03-20
    28.2K
  • 五個方面解讀香港保單紅利實現率數據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以下情況,在挑選分香港紅保險產品時,香港保險公司提供的計劃書內名詞多多,回報計法又不同,使你眼花瞭亂,不知從何入手。 此外,有些計劃書回報會十分吸引,回報高到連你自己都不太相信。當你想拿取一些過往的保單回報數據作參考,保險…

    2017-03-20
    12.0K
  • 探討儲蓄險分紅利息的相關話題

    繼續探討香港儲蓄險分紅利息的相關話題,例如保險建議書上的預測以及復歸紅利、終期紅利等。

    2024-02-22
    1.2K
  • 保誠保險公司世界排名

    我們知道香港保險公司排名是很多客戶購買香港保險的一個依據,認為排名靠前的香港保險公司不管是信譽還是服務都是不錯的,那麼今天我們查看的是保誠保險公司世界排名,看看這家香港保險公司在世界保險公司排名中如何? 保誠保險公司世界排名第23位 1、中…

    2023-12-04
    20.6K
  • 香港保險公司會倒閉嗎?

    香港保險公司會倒閉嗎?不會!本文從6個方面來說香港保險公司不會倒閉!保單也不會失效!

    2017-11-08
    2.2K
  • 保單紅利是什麼?

    本文深入探討了保單紅利的概念、來源、類型及其優勢。保單紅利是保險公司根據經營狀況和投資收益向投保人返還的額外利益,包括現金紅利、增額紅利和複利紅利。它不僅能提供額外收益,還有助於長期增值和保障與收益並存。選擇帶有保單紅利的保險產品時,需了解產品特點、比較不同產品並考慮個人需求。抓住這一隱藏福利,讓保險投資更具吸引力!

    2024-02-21
    9.0K
  • 哪種保險有分紅?全面解析分紅保險的優勢和選擇指南

    保險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財務工具之一,不僅可以提供風險保障,還能幫助實現財富積累。而分紅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保險類型,因其「保障+收益」的特點,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關注。那麼,究竟哪種保險有分紅?分紅保險有哪些種類、優勢以及適合的人群?本文…

    2024-11-19
    1.7K
  • 保誠雋富和友邦盈御多元貨幣對比 雋富和盈御哪個好?

    我們知道香港保誠和香港友邦都發布了最新的多元貨幣儲蓄計劃,用於取代原來的保誠的雋升和友邦的充裕未來,看到網上很多人都在講雋富和盈御的投保案例和產品特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雋富和盈御的差別,到底雋富和盈御哪個更好? 保誠雋富和友邦盈御對比 雋富…

    2023-03-03
    12.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