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導致「封關」持續,香港保險業首當其衝。根據香港保監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內地訪客來港投保的新造保單保費同比大跌84.3%至68.24億港元,創下2011年以來的新低,佔個人業務總額的比重則跌至5.1%。
期內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亦跌22.8%至1334億元,約98%以非整付方式支付,而危疾、終身壽險及醫療保險佔比分別為48%、36%和8%。其中,去年第四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僅為3.17億港元,同比銳減95.7%,但環比則增長19%,這意味長達五個季度連續下挫出現逆轉。
兩大龍頭業務受挫
事實上,由於訪港內地遊客人數銳減,對香港各大保險業龍頭的業績也帶來極大的衝擊。據友邦保險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香港市場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幅減少66%,年化新保費亦下跌逾50%至11.38億元,新業務價值利潤率由66.1%下滑至44.7%。友邦表示,自去年2月起內地與香港之間通關受限,導致內地訪客的新業務銷售幾乎陷入停頓。
友邦保險香港及澳門首席執行官陳榮聲透露,目前澳門的內地訪客業務佔比,已回到與疫情前相若水平,但澳門業務規模相比香港市場較小,不能彌補香港業務的減少,這也表明一旦恢復「通關」,內地訪客的業務將會回歸。
據了解,友邦已經為原來專註於內地訪客業務的代理,提供培訓發展香港本地市場,去年下半年香港本地客戶的年化新保費同比雙位數增長,而該行去年代理人數也增加了22%,有助在本地市場長期增長。
英國保誠此前公布的業績也顯示,去年集團亞洲全年保費等值銷售額同比減少28%至36.96億美元。香港保費等值銷售額達到7.58億美元,同比下挫62%。
根據香港的監管要求,香港的保險從業員不能到內地推銷保單並與客戶簽約,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必須親自來香港簽單。因此,香港大型保險公司接待內地客戶的服務中心,大多數設於尖沙咀及銅鑼灣等核心商業區。
香港某外資保險公司的代理向記者透露,她所在的團隊共有1000多名代理,曾經承擔著這家外資保險公司60%以上的業績,主要客戶都是來自內地的高凈值人群。受疫情影響,內地客戶不能過來,「我們這些港漂代理都希望能轉型挖掘香港本地客戶,但現在香港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失業率持續上升,本地市場銷售也很難打開局面。」她無奈地說。
冀望「跨境保險通」
近年來,內地遊客在香港除了購買奶粉、化妝品、名牌鞋包外,在購物單上還多出了一項:保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查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5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一直保持穩定增長之勢,分別為63億港元、99億港元、149億港元、244億港元、316億港元,到了2016年保費飆增至727億港元,內地訪客佔個人業務總額的佔比也在當年激增至40.59%。
然而,自2017年起,香港保險市場開始迅速降溫。2017年-2018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逐年分別收縮為508 億港元、476億港元。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容永祺在今年「兩會」期間帶來了《關於加快實現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及推進落實跨境保險通的提案》,建議加快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並在「跨境理財通」出台後,推進落實「跨境保險通」。
他指出,滬港通、深港通自推出以來平穩運作,市場反應正面,希望加速實現「保險通」。他建議,參考跨境理財通,為購買跨境保險產品設每年保費個人額度5萬美元,將來理賠、取消保單時取回的現金價值,或保單期內提取自部分現金價值及紅利,將透過封閉式資金管道,經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或銀行體系,賠償或退回給投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