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談內地保險公司投資策略的時候,有強調內地保險在投資和產品設計的時候,有側重的向美國看齊,考慮到美國悠久的保險歷史,走過的路,踩過的坑,美國保險行業的很多經驗(預定利率水平的設計或者投資方向的明確)和制度(風險為導向的償付比監管體系),都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保險公司的破產和教訓
現在看到很多人強調說保險公司不可以破產,其實如果有研究過,是不應該輕易得出這種結論的。事實上,無論是香港的保險公司,還是內地的保險公司,抑或者是美國的保險公司,可以非常明確的說,都是允許破產的。不過內地現在有C-ROSS償付比監管和社會保障基金,香港有向美國學習,引入了基於風險資本為導向的償付比監管(RBC)和PPF制度(Policyholder’s Protection Fund)。所以即便保險公司是可以破產的,但是在未來非常嚴格的償付比監管和補救體系下,正常投資環境下,保險公司破產的可能性已經無限的趨近於0。
美國保險行業曾經遭遇過兩次危機。每次危機都導致了大量的保險公司破產。
其中一次是1986 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後,保險公司簽發了大量的高預定利率保單(參考我們90年代末的高利率保單)並持有了大量的垃圾債券。80年代的美國資本市場上,有不少高收益債券,其中垃圾債券的收益率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平均利差達到了5.3%,因此吸引了眾多金融機構的投資。1985年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投資環境全面惡化,保險公司負債端面臨高利率的保單支出壓力,投資端持有大量的垃圾債券(90年崩盤),不少保險巨頭財務堪憂,最終破產離場。其中非常知名的一個案例就是美國的 Executive Life Insurance(Executive壽險公司)。在1980-1990年間,該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增長超過了16倍,總資產在1989年達到132億美金的頂峰,可惜其中 60%左右資產投資在了高收益的無評級債券上。1990年垃圾債券市場崩潰,1990年1月,該公司股票價格下跌了65.4%,三個月後,持有大量垃圾債券的Executive Life Insurance正式破產了。
另外一次是在2000年的時候。1995年至2001 年,美國的互聯網相關的公司股價快速拉升,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指數都再創新高。期間,標普500從459點漲到1517.68點,市場上掀起了對互聯網公司的投資熱潮。因此保險公司的股票資產所佔比例也從1994年的14.5%上升到了1999年的32.2%。隨著互聯泡沫的破滅,標普500指數從2000年8月的最高點1517.68點下跌到2002年9月的815.28點,跌幅達到 46.3%。期間,因為很多保險公司持有了大量的權益類型資產(股票),不免引火燒身,接連破產。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的註冊保險公司,在 1988年 達到 2343 家以後後,截止2016年,市場僅存 797 家。
美國保險行業的監管改革
參考美國保險行業的監管歷史,美國的保險行業監管也經歷了從粗放監管向精密監管的過程。從1860年有相關條例開始,超過100年的歷史,美國保險行業的監管都是以固定最低資本額為標準的(50~600萬美金),該監管體系下,美國的保險公司毫無保險可言。從1974年開始,美國保險行業的監管,進入到了財務比率監管時代,開始強調清償能力的監管和財務能力的分析和跟蹤。1989年的時候,美國保險業監督署協會(NAIC)開始探討最適風險基礎資本,並在1990年3月26號的時候,成立了風險資本監管體系小組,於1992年12月核准了風險基礎資本需求公式(Risk Based Capital,RBC),RBC開始正常成為美國保險監管當局衡量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的基本方法。2008年的時候,為了適應國際市場關於償付能力監管框架的變化,NAIC開始提出建立一個償付能力現代化的項目叫Solvency Modernization Initiative(SMI)。
需要強調的是,香港保監局也會參考美國的RBC償付比監管體系,預計在2023年之前構建好自己的償付比監管體系。到時候內地的C-ROSS和香港的RBC實現互認,相信兩地保險行業會實現更密切的交流。
美國保險公司的投資
美國目前的保險密度(我們的10倍)和深度(我們的2倍)都比我們多。截止2016 年,美國壽險保險公司的總資產規模達6.8萬億美元,投資資產達 6.4 萬億美元,規模穩步提升。2016 年壽險公司實現凈保費收入6101億美元,其中年金保費佔比54%,成為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可以預計未來內地和香港的保險市場,年金產品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美國保險資金投向主要包括債權、股票、房地產、抵押貸款及保單貸款等。需要注意的是,內地保險公司並沒有抵押貸款的業務,但是美國的保險資金可以直接對接抵押貸款市場,2016 年美國壽險資產包含抵押貸款4721億美元,房地產469億美元,依靠質量較優的抵押資產和較低的貸款抵押比,從而實現良好的風險控制(如下圖華泰證券研究院的圖表所示)。目前美國的保險公司,就投資策略而言,主要通過四大舉措應對當下的低利率環境。
第一種是持續拉長投資久期,其中5年以上的配置佔比達到了2/3,10年期以上的債券配置佔比超過了1/3,20年期以上的超長久期債佔比超過了20%,從下圖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債券投資久期在增加。
第二種就是信用資質的下沉,考慮到利率下行,保險公司會適度的提升信用風險偏好 ,選擇一些高評級的公司債。但是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公司債的評級不是很高,可能會對保險公司的運營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多關注一下保險公司的年報,看看哪些保險公司持有大量低評級的公司,建議盡量避開這個潛在的雷。
第三種就是,保險公司開始側重增多一些權益類資產的持有比例,以享受分紅為主要目的。通過長期持有,也起到了平滑股價波動的影響。當然美國的保險公司也精明的很,他們通常通過獨立賬戶,來轉移投資權益類型資產的風險。講到這裡,我們就要談一下美國保險的兩個賬戶了,其中一個是一般賬戶,另外一個是獨立賬戶。一般賬戶主要是管理傳統壽險,盈利方式主要依靠利差,投資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資產配置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美國各州保險監管部門對壽險一般賬戶配置權益資產的比例限制在20%左右。2016年美國壽險一般賬戶中的4.3 萬億資產中,有近70%配置的是債券,僅2%配置股票等權益類型資產,遠遠小於美國的監管要求,整體來看,美國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運用風險非常的可控(血的教訓)。而獨立賬戶與可變年金、 萬能險相關,投資風險主要是投資人來承擔(監管的要求比較低一些),保險公司只是賺取管理費用。考慮到市場利率的持續下行,美國的保險公司在最近幾年持續提升了獨立賬戶的佔比,2005年獨立賬戶資產達1.7萬億,2016年為2.5萬億,增長幅度高達47.05%,總壽險資產佔比由 35.8%提升至 37.6%。截止2016年,美國壽險獨立賬戶的2.5萬億資產中,股票等權益類型資產的投資佔比達 78%, 債券佔比15%。
第四種方式,就境外投資了。保險公司通過積極布局海外資產,有效的分散風險,2016年海外資產達1.44萬億美元,佔全部資產的21.3%。其中境外投資主要包括債券、普通股和優先股。其中債券佔比高達 93%,境外債券占所有債券的16%,境外股權 占所有股權的7%。投資地域方面,和我們之前的想像非常的不同,美國保險公司對外投資主要集中於發達國家,其中投資於加拿大和歐盟的資金佔到境外投資的一半以上。 監管比例20%,目前的水平維持在15%左右。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總結一些中美保險公司之間,投資策略的相似之處。比如大家都比較側重設計較低預定利率的保險產品,來應對未來大概率會出現的利率下行。中國的保險公司,也會參考美國的保險公司,設計了很多新型的保險產品,比如萬能險和投連險。只不過因為監管的問題,中國的保險公司做起產品創新來,還是有些束手束腳。另外中美的保險公司都以投資長期債券為主,香港的很多保險公司也中意於債券的投資,債券投資的比率基本上在60%以上。就權益類型資產而言,中國保險公司即便是傳統保險,其權益類型的投資比率也是不低的,相比美國僅有2%的投資比例(一般賬戶),中國的保險公司可以適當的降低權益類型資產的投資。當然我們很難說投資權益類型資產就一定代表投資風險比較高,事實上,中國的保險公司,在選擇權益類型的股票時,往往是以低估值,高股息的大藍籌為主,風險非常可控。另外考慮到中國多元化的非標投資(收益率基本上在4%以上),目前內地保險公司境外投資的比例非常低。相反香港的境外投資比例卻非常高,這個也是結合了各自的市場特點,保險公司做出了具體的投資策略。這裡不過多的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