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業監管局2019年8月30日公布2019年上半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個人壽險新單總保費總額為$997億港元,與2018年同期($841億港幣)比較,上升了18.5%!
其中,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在2019年穩步上升,有關新造保單保費高達$263億港元,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6.4%。與2018年同期($223億港元)比較,上升了18%!
1、內地訪客新單業務
新單總保費
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在2019年上半年穩步上升,有關新造保單保費高達$263億港元,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6.4%。
相比於2018年同期新單保費223億港元,2019年上半年內地訪客總保費穩步增長18%!
新單保單數量
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數逐年穩步增長,2019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平穩,有關新造保單數量高達21.4萬件,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數量的29.1%。雖然從新單總保費從2016年的投保小高潮後回歸理性,但是保單數量依然穩步增長。
新單保單類別
按新單保單數統計,內地訪客購買重疾險的數量最多,2019年上半年佔比為58%,低於2018年同期(62.9%),重疾險比例有所回落,但對內地訪客持續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其次為終身壽險,佔比33.4%,較2018年同期(28.4%)有明顯上升。萬用壽險佔比0.8%,比例上升,得益於太平金鑽、帝爵等網紅產品。
按新單保費統計,內地訪客購買終身壽險的保費最多,2019年上半年佔比為55.7%,較2018年上半年上升(53.1%);其次為萬用壽險,佔比16%,較2018年同期(17.2%)下降。重疾險排名第三,佔比11%,較2018年同期(13.2%)下降。
2、香港壽險公司最新排名
- 總保費收入=年化保費+整付保費
- 標準保費收入=年化保費+整付保費*10%
新單業務:新售保單的保費收入
2019年上半年新單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為$997億(較2018年同期$841億,上升15.6%)。
按照總保費收入(整付保費+年化保費),新單業務排名前15名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佔比為95.5%,較2018年同期(96%)下降。排名前四的公司分別為中國人壽海外、友邦、滙豐人壽和保誠,四家公司市場佔比之和為58.6%,較2018年同期(56.5%)上升。中國人壽維持首位,滙豐人壽、保誠、中銀人壽市場份額上升,友邦、宏利市場份額齊跌。
中國人壽海外業績亮眼,業績同比增長128%。滙豐人壽、保誠、中銀人壽、太壽香港、安盛、東亞人壽、泰禾人壽、富邦人壽較2018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少則4.3%,多則高達172.5%。
按照標準保費收入(年化保費+整付保費*10%),排名前四的公司分別為中國人壽海外、滙豐人壽、友邦和保誠。宏利由於整付保費佔比太高,折算為標保之後,排名下降至第八。
有效業務:新售保單和續期保單的保費總和
2019年上半年個人壽險有效業務收入總額為$2466億(較2018年同期$2258億,上升9.2%)。
按照總保費收入(整付保費+年化保費),個人有效業務保費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佔比為94.4%,較去年同期上升18%。收入排名前四的公司分別為友邦、保誠、中國人壽海外和滙豐人壽,四家公司的市場份額佔比超六成(60.8%)。
按照標準保費收入(年化保費+整付保費*10%),個人有效業務保費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佔比為95%,較去年同期上浮22.8%,收入排名前四的公司分別為保誠、友邦、中國人壽海外和滙豐人壽,佔比62.4%。市場逐漸形成了往大公司集中的趨勢。
3、保單業務結構分析
繳費期結構
2019年上半年,香港各壽險公司的繳費期結構有明顯區別。
- 友邦、宏利、滙豐人壽、恒生保險和保誠,整付保費收入佔比非常高。
- 中國人壽海外、滙豐、中銀人壽、太壽香港、恒生保險則以小於五年期繳費的儲蓄型產品為主。
- 友邦、保誠、安盛三家公司的中長期繳費產品為主,主要是重疾險,保費佔比高於其他公司。
業務渠道結構
香港保險的主要銷售渠道是代理人、經紀公司和銀行。
- 代理渠道中,友邦、保誠、宏利、安盛、中國人壽等公司的業務量明顯較高。
- 銀行渠道中,以中國人壽海外、滙豐人壽、恒生保險、中銀人壽為主,恒生保險和東亞人壽全部是銀行渠道,而且這些公司多以港元保單為主。
- 經紀渠道中,友邦、中國人壽海外、太平人壽香港、宏利、中銀人壽、安盛的佔比較高,而保誠、泰禾人壽佔比較低,但也貢獻一定比例的保費。
件均保費
整付保單件均保費最高的是恒生保險,高達417.6萬港元。期交保單件均保費最高是太壽香港,高達255.5萬港元。
以上數據來源:香港保監局
從上述數字不難看出,從2016年的巔峰到現在,內地人買香港保險的保費和新增都是在逐步增長的,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當然更離不開專業的香港保險代理人和經紀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