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份國務院發布了保險業的「新國十條」後,中國保險界無疑打開了一個新局面。新的政策旨在推動保險在民生中的保障作用,並且對2020年的具體行業指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香港地區因特殊的歷史原因,其保險業已有170年之久,市場發展日趨成熟,保險深度及密度也名列世界前茅,形成了高度國際化的香港保險市場,2014年底44家人壽保險公司中,就有28家的註冊地點來自海外。
要了解香港保險,可以先從香港的壽險市場打開視角。
平均每名勞動人口擁有3張保單
在香港這個擁有700萬人口的城市裡,有效壽險保單的總數達1000萬張,即每名香港人平均擁有1.4張保單;若只計算勞動人口,該數字更達人均3張。根據瑞士再保險的資料,在2013年,香港的保險密度為人均5002美元(壽險佔4445美元,非壽險佔557美元),保險密度排行亞洲第一,全球則排第六;保險深度則為13.2% (壽險11.7%,非壽險佔1.5%),為亞洲第二 (僅次於中國台灣),全球則排行第三。
雖然香港的保險市場相對成熟,但每年仍然取得可觀的增長。佔整體業務比重86%的壽險業務在1992年至2013年間,毛保費年均增長率為15.1%。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人口特徵的變化、銀保業務迅速發展,以及近年內地客來港購買保險。
保險需求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增加
與不少國家及城市一樣,香港的老一輩人對於保險的認識有限,銀行儲蓄及置業為他們的主要財富增值及生活保障的投資工具,但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與保險知識的普及,通過保險產品達到風險轉移目的及財富保障的意識提高,加上人口老齡化、中產及富裕人口增加,保險更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港是全球人口壽命最長的地區。根據香港統計處的公布數據,2013年,男性和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歲及87歲,高於日本和瑞典。在出生率及死亡率下降的情況下,老齡化的情況日趨嚴重,政府預計,至2030年,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達28%,較2012年的13%大幅上升,屆時的供養比率會由5名適齡工作人口供養1名長者,減少至2人供養1人。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令市民對保障、退休及醫療類的保險產品需求增加。
根據非正式統計,香港有一半人口也是中產階層,雖然中產定義十分廣,難以取得一個標準的量度方法,但肯定的是,這批中產人士的數目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急速增加,他們在住房、教育等家庭開支龐大,而保險對於他們來說更加重要,因為他們比富裕階層更需要審慎的理財及完善的規劃,保險保障令他們在財務上更輕鬆面對生活上突如其來的變化。
資產增長快,大額保單盛行
富裕人士的增加也推動香港保險市場的發展,根據香港一項百萬富翁調查推算,在2013年,擁有流動資產百萬港元以上的百萬富翁人數達73.2萬人 (為整體人口約一成)。這一批人對於大額投保的需求較大,如一些大額的萬用壽險,方便他們作資產配置和傳承,一些高端醫療及危疾計劃讓他們享受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四大銷售渠道:銀行,代理,經濟和直接渠道
銷售渠道的發展也直接推動了行業的成長。香港的保險銷售渠道主要有四大範疇,分別為銀行、代理、經紀及直接 (包括直接郵寄、電話銷售及互聯網+銷售) 渠道,當中以銀行銷售渠道的銷售規模最大。2014年,以新造業務標準保費計算,銀行渠道佔比接近55%,其次為佔比30%的代理渠道,第三為佔比14% 的經紀渠道。
在20世紀90年代,香港的保險銷售以代理為主,不過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的銀行業受到衝擊,銀行資產質量下降,加上在2001年香港全面取消銀行利率管制協議,迫使銀行更積極拓展包括保險業務的非利息收入;從需求層面上說,保險也成為客戶在過往高息存款「消失」以外的另一項理財選擇,間接帶動需求。預期內地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及利率市場化後,也同樣會間接推動保險的需求。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香港的銀保集團(銀行成立保險公司並在其分行網路進行銷售)以及其他通過銀行夥伴銷售保險的模式漸漸崛起,在香港人壽保險市場的佔有率亦逐步提升並開始超越傳統以代理人模式為主保險公司。形成了今天以銀行、代理、經濟及直接銷售四大渠道並行的保險市場。
內地客戶佔比連年激增
過去10年,香港壽險市場的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內地客戶的比例大幅攀升。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有關的比例為5.3%,至2014 年,此比例已增至21.4%,為香港帶來了244億港元的新造保費,超越2013年全年的149億港元。內地客戶到香港購買保險的原因,筆者認為,與香港費率較低 (特別是保障類如終生壽險和危疾保險)及多種保單貨幣包括人民幣、美元、港幣等可供選擇的原因不可或缺。
自律規管是主要方式
最後,這裡可以補充一些背景資料,香港的保險業監管機構為保險業監理處,該處的主要職責及權力為授權保險公司在香港經營保險業務,並確保保險公司以審慎的態度經營業務。由於香港目前奉行自律規管,在保險公司釐定保費、訂定保單條款及條件等範疇,大多由業內人士自律執行。
中介人方面,則由三個自律規管機構(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香港保險顧問聯會及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自律規管。香港政府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立獨立的保監局,進一步完善對行業的規管,增強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的數據顯示,香港共有155間保險公司,其中92間經營財產保險業務,44間經營人壽保險業務,19間經營綜合業務。香港的保險中介人(公司)共有3000多家,保險中介人(個人)數目逾7.7萬人。
壽險在香港保險市場的佔比不容小覷,這也源於壽險更加貼近民生需求。從香港壽險市場的幾大特徵點來看,香港保險業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地步,推出的投資產品更加符合市場和消費者的需要,這也能夠解釋,為何內地居民也愛赴港購買港險,甚至連富豪們也偏愛香港壽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