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年終盤點:香港保險2018年十大關鍵詞

又到年終,我們又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對於香港保險業來說,自從2016年以後,香港保險市場趨於平靜,但是還是在不斷的上漲中,2018年的香港保險,發生了很多事情。

新的保險產品,新的公司主體,新的經濟形勢,新的法規政策。

當然,還有新的謠言與紛爭……

站在2018年的尾巴上,我為大家總結了2018年香港保險的十大關鍵詞。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過去這一年,香港保險都經歷了哪些「大事件」。

1、自願醫保計劃(VHIS)

3月1日,經過了多年的公眾諮詢,香港的「自願醫保計劃」(Voluntar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簡稱「VHIS」)終於公開正式實施方案,並預計將於2019年年初推出。

「自願醫保計劃」旨在解決香港公立醫院排位久、資源緊缺的現狀(香港居民去公立醫院看病幾乎免費,但是需要排隊很久)。特區政府希望採用「減稅」的方式鼓勵香港居民投保商業醫療險計劃,相當於保費可以直接打85折。

「自願醫保計劃」分為「標準計劃」和「靈活計劃」兩類。其中,「標準計劃」是各家保險公司按照統一規則開發的,產品形態相同同時還擁有較多優良的特性,包括投保年齡上限為80歲、保證續保至100歲(這裡的「保證續保」是指「保證承保」)、保障8歲後發病的先天性疾病以及保障未知已有疾病;「靈活計劃」則是各家公司在「標準計劃」基礎之上提供的額外保障

「自願醫保計劃」的推出,給了很多想要投保醫療險的朋友們重新選擇產品和公司的機會和理由。

屆時,香港的醫療險市場必將掀起一場激烈的「客戶爭奪戰」。

640 2

2、「海港城事件」

4月26日,尖沙咀客流量最大的海港城外,有內地遊客拉起橫幅,控訴香港某大型保險公司「拒賠」。

事件的起因是,客戶若干年前給小朋友投保了該香港保險公司的重疾險,後來小朋友被確診為白血病,找保險公司理賠,結果被拒賠,保單也一同被解約,理由是「曾經住院,投保時有未如實告知項」。

該事件一出,輿論便快速發酵,內地的保險從業者們紛紛轉發,並附上「香港保險採用無限告知,感冒發燒沒報也會被拒賠」、「香港保險耍流氓」等抹黑言論,讓已經投保香港保險的客戶們出現恐慌。

由於該拒賠事件具有很強的特殊性(比如小朋友第一次住院的時候,投保人父親正在服刑,有理由說明自己對於第一次住院的情況不知曉,且小朋友隨後住院5次,申請該公司的醫療險理賠全部理賠成功),根據當時的公開信息,很難判斷保險公司的做法是否正確,也無法得出「香港所有保險公司的理賠都極其嚴格」的結論

事實上,香港多家保險公司也在事後發表聲明,提醒客戶和顧問做好如實告知,同時表示「如實告知的內容僅限於那些能夠影響核保結論的過往病史與身體狀況」,而不要求事無巨細的披露。

從積極的層面來看,「海港城事件」確實大大提升了香港保險銷售業對於如實告知的重視程度,客戶的權益無疑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尊重與保護。

640 1 2

3、香港政府年金

7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的公共年金計劃「香港年金」公布認購細節投保金額最低為5萬港元,上限為100萬港元,接受65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認購,7月19日正式開始接受認購,首期額度為100億港元。

根據統計數據,香港一直以來都屬於全球最長壽的地區,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7歲,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7.7歲,均位列全球第一。而且,香港長期以來都沒有適合的政府養老金計劃2000年才開始施行的強積金計劃(簡稱「MPF」)由於行政費用高、投資回報率不穩定等因素也飽受質疑,因此政府急需一個有效的方案來解決香港居民的養老問題。

由於「香港年金」計劃是由香港政府推出(相當於有信用背書),不收任何管理費,內部回報率較高,形態設計合理,因此計劃一經公布,就被很多保險和精算界的人士稱為香港的「最強年金」。

不過,由於香港大多數老年居民並不能理解「年金險」的實際用途,且政府年金的收益率並不及市面上很多的分紅儲蓄保險,因此計劃推出後,首期100億港元的額度僅僅被認購了49.4億元,市場反應遠不及預期

看起來,再好的保險產品,也是要靠「賣」的。

640 2 2

4、CRS第一次信息交換

9月1日,按照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的簡稱,即「共同申報準則」)的規定,香港特區與中國國稅總局進行了第一次金融賬戶涉稅資訊交換。

近年來,很多內地富豪赴港投資香港保險,且金額較大。按照CRS的要求,所有擁有中國內地稅務身份的個體,在海外擁有的幾乎一切資產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擁有現金價值的保單、黃金、房產、股票等,統統都會被交換回中國國稅總局。

金融賬戶等「敏感」信息被交換給中國政府部門,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安與恐慌。因此,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販賣恐慌」的營銷手段,其中就包括:「買香港保險不安全」、「購買未加入CRS國家或地區的保險(比如台灣保險)」、「將自己的稅務身份換為未加入CRS的國家(比如一些非洲小國)」等。

不過,上述營銷手段大多存在明顯的漏洞。

我們要理解,CRS誕生的背景和環境是「全球徵稅」,主要目的是對「通過將資產轉移到境外來偷稅漏稅的行為」進行打擊,而不是為了清查個人資產或者打擊境外投資。中國公民購買內地保險或香港保險都是按照統一規則繳稅的,因此對於那些不是抱有「資產轉移」和「資產隱匿」為目的投保香港保險的朋友,不用對CRS過分擔心。

而且,CRS的參與國是分批加入的,今天沒有承諾加入CRS的國家和地區,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加入。曾經標榜著「不可能加入CRS」的台灣,也已經承諾加入CRS,並將於2020年進行第一次金融賬戶涉稅資訊交換。

總體來說,目前存在的一切想要避規CRS的做法,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為了避免「得不償失」,建議大家還是用平和的心態看待CRS,畢竟「人生中有兩樣事情必然會發生——死亡與交稅」。

640 3

5、銀行開戶全面收緊

9月21日,中銀香港內部發出操作指引,開始全面收緊內地居民在中銀香港的銀行賬戶開設。

過去,中銀香港一直以「低門檻」成為大多數購買香港保險客戶的首選開戶銀行。客戶只需要攜帶簡單的開戶證件(港澳通行證、用作地址證明的身份證、過關小白條),開戶當天在櫃員機存入1萬港幣現金,通常可以當天取走銀行卡和密碼器。隨後的日子中,客戶只需要保證銀行賬戶中有等值1萬港幣的資金或投資,就可以豁免賬戶每月的管理費。

但是,當中銀香港全面收緊開戶政策後,這個資金門檻從1萬港幣上升至20萬港幣,如果資金達不到要求則每月要扣除120港幣的管理費。

對於已經或想要投保香港保險的朋友來說,在目前中國實施外匯管制的環境下,為了避免後續繳費和理賠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來香港投保的同時,最好(甚至說一定)要給自己開設一個境外銀行戶口。

雖然目前香港仍有部分銀行可以開設較低門檻的賬戶,但大家普遍反映銀行對開戶人資格的審核越來越嚴格、條件要求越來越高,很多銀行還開始要求客戶提供保單正本或繳費收據。

可以說,客戶是否有實力在香港開設銀行賬戶,將成為客戶是否有資格購買香港保險的「分水嶺」。

預計在不遠的將來,香港保險將變成名副其實的「不是想買就能買」。 

640 4

6、美元加息,香港「加P」

2018年,美聯儲分別於3月、6月、9月和12月宣布美元加息,全年共加息4次,每次加息25個基點。

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為2.25%-2.5%。

由於港元與美元採用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利率會跟隨美元利率的走勢而調整。在9月份美聯儲公布議息結果之前,香港3個月的Hibor已經升至2%以上的水平,銀行港元定期存款利率也不斷提升。

9月份美聯儲宣布加息後,香港各大銀行紛紛上調「最優惠利率P」,上調幅度大多為0.125%,也有個別銀行上調0.25%(如華僑永亨銀行)。而香港各大銀行的「最優惠利率P」,實際也代表了香港借貸資金的使用成本。

在香港,無論是按揭貸款,還是大額保單的保費融資貸款,通常都會使用「P按」,即貸款利率由銀行最優惠利率P決定的一種貸款方式,貸款利率形式通常為「P-x」,其中x為一個定值(例如,某銀行當前的P為5.25%,x為3%,則實際貸款利率為2.25%;如果未來銀行的P加至5.5%,則貸款利率將上升至2.5%)。

美元加息與香港「加P」對香港保險所帶來的最直接影響主要有兩個:首先短期美元儲蓄產品(存期小於等於5年)的投資收益率預計會出現小幅升高;其次保費融資的貸款利率升高,利差空間縮小,融資後的保單收益率將有所降低。

不過,市場已經普遍認為美元這輪加息已經接近尾聲美聯儲目前預計2019年將加息兩次,而不是9月份預計的三次,而且仍預計2020年只會再加息一次。

640 5

7、中資頻頻南下收購

2018年11月20日下午,馬雲現身位於灣仔的美國萬通辦公室。

馬雲旗下的雲鋒金融2017年已決定進軍香港保險業,連同新浪、巨人投資(香港)等投資者,以合計共131億港元的價格收購美國萬通保險亞洲的8.96億股份,其中雲鋒金融收購約60%的股本,涉及資金78億港元,並於2018年11月中旬正式完成收購。

近年來,除了很多香港保險產品倍受內地居民的歡迎與喜愛,香港的保險公司也成為了很多中資金融控股集團眼中的「優良資產」,引得大量中資「南下」,開始收購香港保險公司。除了上面介紹的雲鋒金融收購美國萬通亞洲,還包括2016年5月九鼎以107億港元收購富通保險(隨後於2018年底以215億港元轉手買予新創建公司),2016年6月泰禾以106億港元收購大新人壽(後更名為泰禾人壽),2017年3月中國先鋒控股71億港元欲收購香港人壽(但最終交易未完成)等。

於此同時,除了香港老牌的中資保險公司中國人壽海外與2016年底開業的太平人壽香港外,中國內地的保險業巨頭如太平洋、泰康也有意在香港壽險業布局,眾安在線也正在向香港保監局申請壽險牌照。

預計在未來,中資保險公司在香港保險市場上將越來越活躍,且有可能改變現有的市場格局。

640 6

8、理賠款無法匯回內地?

11月26日,知乎上一篇名為《香港保險支票在內地無法兌換,也無法收香港轉入保險款,你們有這樣的情況嗎?》的帖子火了,在內地和香港保險從業者之間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文章大致描述了一名香港保險的客戶因急用錢退保一份幾十萬元的現有保單,但是香港保險公司寄出的退款支票無法在內地銀行入賬的事情。

由於理賠支票無法入賬,文章作者得出結論:香港保險就是一堆廢紙。

但是,稍微對香港保險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可以看出,本文中有不少漏洞,故事多屬「杜撰」。比如作者稱是因為急用錢才退保保單的,而香港大部分保險前兩年的現金價值都極低(為了防止早期退保),退保要麼損失很大,要麼是取不回什麼錢的;還比如作者說香港的銀行無法開設賬戶,而對於已經投保了香港保險而且已經取得保單正本的朋友,開設香港銀行賬戶還是很容易的;再比如作者說香港的支票在香港也無法兌換,而實際上香港大部分保險公司開出的實名支票都可以在香港當地的銀行直接兌換現金,拿著一張大額支票去銀行開戶更是易如反掌。

不過,文章作者確實說對了一個點,也是值得所有購買香港保險的朋友們注意的,那就是,目前香港保險公司開出的外幣支票在內地銀行確實普遍存在不能兌換的情況,這是因為具有分紅性質的境外儲蓄型保單現在還不屬於外匯管理政策框架支持下的投資項目。

總體來說,在當前中國外匯管制的大環境下,使用支票的方式處理香港保險的理賠款和退保金確實存在諸多不便之處,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用一個香港的銀行賬戶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建議來香港投保時一定要開設一個香港銀行賬戶。

還是那句話,香港保險並不是對所有人而言都適合,在希望獲得一些較優產品特性的同時,請做好付出一些額外成本和精力的心理準備。

640 7

9、香港互聯網保險

12月20日,香港第一家「虛擬保險公司」保泰人壽(Bowtie Life)成立,是香港首家通過香港保監局快速通道(Fast Track)獲得保險牌照的保險公司,主要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沈南鵬、永隆銀行創辦人伍氏家族和香港永明金融等,公司創始人及主要管理層大多為精算師。

Bowtie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顏耀輝表示,公司將在2019年上半年正式開業,推出一些簡單的保障型產品,產品不設儲蓄成分,主打零傭金,同時配合保險科技應用,提供更加便捷的用戶投保、理賠體驗。

相比於中國內地,香港的互聯網保險起步較晚,網上投保和手機端投保尚未普及,但香港保監局從2017年也已經開始著力推進香港的保險科技發展。2018年9月12日,由騰訊、英傑華保險(AVIVA)和高瓴資本共同創立的香港首家網上人壽保險公司Blue宣布成立,並推出兩款簡易的線上銷售產品(分別為定期壽險和定期重疾險)。市場消息稱,眾安在線也正在透過Fast Track向香港保監局申請保險牌照。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有更多的保險科技公司在香港成立,為消費者們帶來更加實惠的保險保障和更加流暢的服務體驗。

640 8

10、保險大灣區和「保險通」

640 9

香港保險業貫穿於整個2018年的主題,就是「保險大灣區」的建設。

早在2018年6月,香港保監局主席鄭慕智博士就表示他們曾在今年5月份時探訪中國銀保監會、外匯管理局和國資委,主動向銀保監會提出容許香港保險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設立保險服務中心以提升香港保險公司在區內服務能力的建議,上述三個機構均正面響應了有關建議。

鄭慕智博士表示,希望先以大灣區成立保險服務中心作為試點,長遠目標是推出「保險通」,透過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所成立的服務中心,來處理香港保險的理賠、查詢及代收續期保費等工作。

再後來,無論是11月27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18央視財經論壇·香港」上的講話,還是12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亞洲保險論壇2018」上的講話,都在強調保險大灣區「保險通」建設這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相關的項目建設已經在不斷推進當中。

當然,受制於中國的外匯管制,香港保監局行政總監梁志仁先生表示,相信「保險通」初期只會涉及一些簡單的產品,如醫療、重疾保障型產品。

不過,「保險大灣區」的建設,仍舊是香港保險業與香港保險公司巨大的機遇。

衷心期待,在不遠的2019年,香港保險可以為中國內地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優秀的保險保障。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7)
上一篇 2018-12-31
下一篇 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