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選擇香港美元儲蓄型保險的時候,都有如下的問題:
1、收益是保證的么?有保底么?
2、如果收益有非保證部分,那麼波動如何呢?
本文就從金融學角度來解答這些問題。
一、香港美元儲蓄險的收益:保證部分與非保證部分
香港儲蓄險的收益,都分為:保證部分與非保證部分。
所謂「保證部分」,是保險公司承諾的,由保險公司來兜底。保證部分的收益,亦是投資收益,但是其不會隨著投資市場的表現而出現波動。
- 如果保險公司的投資勝過預期,那麼盈餘部分將會成為「非保證收益」;
- 如果保險公司的投資不及預期,那麼保險公司會自己補足收益,以確保保證收益不受影響。
那麼讀者朋友可能會問,保險公司是通過哪些渠道來確保「保證部分」的收益呢?
可能你會聽到很多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有如下宣傳:
- A公司有大量的現金自由盈餘,多大XXX億港幣;
- B公司在香港持有大量物業,每年租金收入可觀;
- C公司擁有大量的保留資產;
等等。
這些在保險公司本身經營業務之外的收入,就是來彌補保證部分收益可能不足的資金來源。
保證部分的收益是確定不變的,如果保證部分的收益不能達到,就是保險公司違約,等同於債券違約。而事實上,由於香港的保險公司信用評級均相當高,發生違約的概率非常之低。
那麼儲蓄類產品的保證收益有多少呢?大約年化1%左右。
不要覺得這個數字不高,也不要覺得這個保證收益和人民幣理財產品相比太低。
可以從三個金融學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1%的保證收益,和香港的低息環境是一致的。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利率水平相當低,存款和貸款的利率都很低。因此,對於保證收益有1%的產品,其實已然不錯。如果保證收益提高到2%的水平,就和香港的貸款利率差不多了,那麼其他的金融產品亦會發生大規模的息率調整,這是顯然不合理的。
2、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的貨幣政策和美國保持一致,而美元的基準利率本身就遠遠低於人民幣的基準利率。
3、投資風險和收益的問題。
美元/港幣的基準利率比人民幣低,是因為美元/港幣的信用體系更好一些。信用越好,基準利率就越低。
二、非保證部分:投資收益與波動
而大家最為關心的非保證部分,就是投資收益。
各個保險產品中都會對於投資部分做出一些說明。一般地,投資均分布於債券以及股票等幾個不同的投資類別。
而投資就會有收益的波動。
在2016年香港保監處的指引十六規定中,各個保險公司都需要公布各個產品的收益波動。而保險公司一般根據精算師的指引來計算自己各個產品的收益波動,從1.4%-2.9%不等。
收益波動越大,說明投資風險越高;而收益波動越小,則說明投資較為穩健。
香港儲蓄險的非保證部分提供5%-6%的非保證收益。這樣整體香港儲蓄險的收益就為年化6%-7%左右。
如果非保證部分的收益出現波動,並非保險公司違約,這是合理波動。特別在保單生效的前幾個保單年度,非保證收益絕對數值較低,出現一些波動都是合理的。而中長期來看,香港此類儲蓄型產品的收益是相當穩健的,20年平均年化收益可以達到或者接近7%。
整體而言,儲蓄型保險產品並非高風險的投資,而是更注重於長期的收益表現。
香港儲蓄險和內地產品有本質區別,是基於美元的基準利率提供的保證收益,以及全球性投資提供的非保證收益。
建議大家在選擇此類產品的時候,可以先多多了解相關的產品特性,做個理性的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