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的保險配置基本思路及基本步驟!
發布: •更新: 2023-03-10•
閱讀 11485
經常被人問起,中產家庭如何進行保險配置,需要買哪幾種保險?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還是先對中產家庭的定義先說一下。
傳統意義上的中產家庭,主要看六個維度:
- 年收入:20萬-50萬
- 資產:凈資產200萬以上,流動資產50萬以上,具備一定的理財知識
- 消費:年消費8萬-20萬
- 生活:擁有寬敞的居住空間以及中檔以上的交通工具,注重生活品質
- 心理:與別人比較時,有時感覺自己很富有,有時候又發現自己不是很富有
- 福利:沒有高凈值人群的巨大福利,也沒有低收入階層的保底福利
這份報告認為自己屬於新中產的群體,更注重走出去看看,增強自己對時間的理解;也更注重健康,他們在消費、審美和與世界的連接方式上更現代也更加新潮。我們看到對於商業保險的配置比例非常低,這就說明新中產的風險保障意識還有待加強,行業潛力發展巨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新中產家庭商業保險配置的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一張家庭投資理財金字塔,分為保障、保值、增值(投資)、投機四個層次
保障層的配置主要是:活期儲蓄(日常開銷)、保障類保險、自住房產(剛需)
保值層的配置主要是:定期儲蓄、國債、銀行理財、理財型保險、網路理財(支付寶、京東等)
增值層(投資層)的配置主要是:投資性房產、股票、基金、企業債、信託
投機層的配置主要是:藝術品、期貨、黃金、郵票這四個層次構成了家庭資產配置的主要形式,從金字塔底部到頂部,風險依次增大。
市面上的保險產品紛繁複雜,行業信息極不對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系統性配置保障性保險需要有一個基本思路,我們總結了4個要點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中產家庭的保險配置思路,所以單身的暫時不在討論範圍(可以做一些參考);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健康保障,很多剛出生就給孩子投保了重疾險,但是往往都不給自己投,設想一下,如果得重疾的不是孩子是大人呢?特別是家庭經濟支柱得了重疾,短期內家庭的收入來源中斷了怎麼辦?所以家庭保險的配置不能以個人為中心,而是要以家庭為單位,這裡就涉及到一個保額分配問題。傳統的家庭結構一般是:小孩、家庭支柱、老人。
家庭支柱:家庭支柱分擔了家庭的日常開銷、孩子的教育支出、老人的贍養,以及房貸、車貸等的負債支出,可以說我們這一代的家庭支柱是最不能出現意外的一代;不能生病、不能發生意外、不能說走就走,因為家庭支柱的一舉一動都關乎到整個家庭的命運。
特別是我們很多中產家庭在資產配置結構上的比例嚴重失調,過分側重增值、保值的投資比例,對影響家庭未來命運的基礎保障做得非常不到位,就像我們上圖看的那張金字塔圖,保障類保險作為金字塔的基石,一旦基石出現鬆動或垮塌,基石之上的建築必將處於裸奔狀態,保障性保險是以最低的保費支出去撬動最大的風險保額,是家庭財務風險規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作為家庭支柱,需要把保障和保額做全做足,基本配置的險種如下:
定期壽險+意外險+重疾險+醫療補充險保額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最幼子女獨立前家庭必須的各項支出(生活開支、孩子教育、父母費用及車貸房貸等)-儲蓄及可快速變現的資產-夫妻另外一方未來可預期的基本收入(最幼子女獨立前),這是國際上比較流行和認可的保額計演算法。如果對於各項支出無法預測,還有一個比較方便的辦法,就是以個人年收入的10倍為基本保額,當然不同家庭面臨不同的資產、負債和人員結構,對於保費支出必須在合理適度可承受的範圍內。具體每個險種的保額分配我們將在後面講到。
小孩:小孩不承擔家庭經濟責任,壽險可以不用考慮,以健康保障和意外為主要目的,保費支出無需佔用過多的家庭資產;對於普通中產家庭,如果當下有較高的負債壓力,可以考慮先給孩子配置一份定期重疾+一份意外險,可以保到孩子參加工作為止;如果家庭有餘力,可以給孩子配置一份多重給付終身重疾,因為孩子生命周期長,未來有更好的醫療技術來支持,多重給付會更有意義。
老人:老人也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配置重疾險的價格已經非常高了,有時候甚至會出現保費和保額倒掛的情況,所以為了轉移疾病和意外風險,同時又能控制支出,可以優先考慮:醫療補充+意外險,如果老人的身體狀況較差,無法投保醫療險,可以考慮投保老人防癌險。
我們一直在強調保險產品是一份金融契約,契約上的白紙黑字是核心,投保之前你首先要問自己保障的內容是否符合你的需求、費率是否能夠接受、是否看重公司品牌、公司償付能力是否充足、保單投訴情況等等,這裡我們再延伸出兩個主題。
保險代理人都是典型的產品導向,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一家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他的職責就是把公司的產品推銷出去,所以無論是這家公司推出什麼樣的產品他都必須毫無保留的美化它、包裝它,當然現在這一招已經不好使了,客戶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懂產品。我們並不看好代理機制的未來,因為代理人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的去看產品;我們的思維絕不能停留在賣方思維,而是更多的去關注買方的需求。
現在任何行業都在講定製化,保險業也不例外,很多公司越來越重視客戶需求定製化,無奈公司產品結構單一化的限制,很難做到契合客戶需求的定製化方案。工薪族和企業主對保障的需求都是不盡相同的,工薪族直接也會因為不同的財務和家庭情況面臨不同的產品需求,所以一家公司的產品是遠遠滿足不了不同需求群體的。所以市面上所謂的爆款、國民產品是需要謹慎對待的。
保額是保障的重中之重,市面上各種形態的險種太多,抓重點、取關鍵。保額我們在上面提到過,要能夠足額覆蓋孩子在未成年之前的各種資金敞口。
對於家庭支柱來說,配置保障型保險的基本步驟是:先定壽、意外,後重疾、醫療,對於資金預算不高的人來說,首要配置的是定期壽險和意外險,其次可以考慮配置定期重疾或者消費型純重疾,這些險種的費率都不是很高,卻能撬動很大的風險保額。對於資金相對寬裕的人來說,可以一步到位。各個險種保額的配置大致是:
定期壽險保額=家庭年支出的十倍(覆蓋心理恢復期)+負債
重疾險保額=家庭年收入的三到五倍
意外險保額=家庭年收入的三到五倍
醫療險保額=每人不低於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