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一位朋友想去香港買保險。一來是聽說香港的保險產品比內地更好,二來是想讓家庭資產得到更優配置。
她一打聽,原來身邊已有人赴港買保險,或者跟自己一樣正有此打算。貨比幾家,她發現自己想買的重疾類保險產品,在保費差不多的情況下,香港保險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更高。同時,在附加險方面,香港保險產品還有住院津貼更高等優勢。
功課做了不少,筆者的這位朋友卻仍是猶豫不決。讓她望而卻步的是可能存在的理賠風險。比如萬一發生理賠糾紛,還得去香港解決,而且香港的訴訟成本又高。
早在今年4月,保監會就對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進行了風險提示,希望廣大消費者知悉風險,謹慎投保。這些風險包括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退保損失大,以及可能因為產品條款使用繁體字,表述方式與內地不盡相同,對條款理解不準確而引發合同糾紛等。
然而,香港網上保險業監理處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長期保險業務臨時統計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購買的香港人壽新造保費佔比再創新高,占第一季度香港新造個人業務總保費的34.2%。
內地投保人「捨近求遠」赴港購買保險的熱情不退,一方面反映出人們的避險意識不斷加強,保險意願不斷提升。《2016年中國經濟大調查》的數據顯示,受訪的10萬家庭對保險的投資意願已從2007年的末位(6.14%)躍升至第一位(36.79%)。
的確,更多的家庭開始將保險作為規避風險的一種重要方式。以「80後」為例,不少已是「上有老、下有小」,儘管正值青壯年,但工作、生活壓力都不小,「亞健康」癥狀頻頻,在社保、養老保險等較低水平的基礎保障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商業保險來「補漏」。
另一方面,內地險企應該從香港保險受熱捧中得到啟示。尤其是市場已經發出強烈的需求信號,企業的腳步不能仍然慢吞吞。比如,通過加快產品創新、提升附加服務,加快市場化進程、國際化水平等,同樣做到「保費更便宜」、「重疾種類更多、賠付範圍廣」、「收益更高」……聰明的消費者自然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