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遇到子女給父母買保險的,進一步溝通才知道,父母年齡比較大,詢問可不可以買保險?作為香港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我只能告訴客戶,買是可以買的,但是比較貴,而且對投保人要求比較高(主要是身體狀況),那麼就有人問了,為什麼年齡越大越難買保險?為什麼成本那麼高?今天香港保險資訊網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我們的保險精算師及核保師在釐訂保費率時,會考慮不同的風險因素,當中包括年齡、性別、產品特性、吸煙習慣、公司投資表現及預期回報等。在所有風險因素中,年齡可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環。一般而言,保費率隨年齡遞增,特別是人壽、醫療和危疾保險產品。在市面上大部分保險產品中,人壽保障的最高受保年齡約為70至75歲,而醫療和危疾保障的最高受保年齡則為65至70歲。視乎不同產品類型,大多數人壽保險產品提供至100歲的保障年期。鑑於香港預期人均壽命愈來愈長,部分人壽保險產品的設計與時並進,延長保障年期至120歲,醫療和危疾保障的產品則延長至85歲。
醫療及危疾產品的保障年期一般較人壽產品短,如果一份保險計劃是以人壽保障(帶有現金價值或儲蓄成分)作為基本計劃,並配搭附加保障(如醫療或危疾保障),受保人須注意兩類型產品的保障年期可能並非一致,當人壽保障仍在生效時,醫療或危疾保障有機會較早終止。
純保障沒儲蓄性質保險 審核較嚴
為什麽保費率會隨年齡遞增?這與死亡率及發病率息息相關。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受保人年齡愈高,患病的機會也愈大,因此針對身體狀況的核保過程更為嚴謹,對個別受保人「加價」的機會也可能相應提高。這便解釋了為何年紀愈大,愈不容易購買保險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如保險產品毋須進行正常核保,其最高受保年齡一般較低。然而,儲蓄成分較高而供款年期較短(5至8年)的保險產品,由於其身故賠償的保障元素通常只佔基本計劃的小部分,而保障的最大目的以儲蓄為主,保險公司視其死亡風險較低的緣故,即使毋須進行正常核保,也能提供比一般情況較高的受保年齡。消費者應視乎自己需要及負擔能力去選擇合適的保險產品。
年紀愈大才購買保險,特別是純保障而沒有儲蓄成分的產品,保險公司要考量的健康風險因素較多,投保人要通過核保評估相對較不容易。坊間傳言保險愈早買愈好,以上述情況而言,或有其道理。消費者應考慮其自身需要、負擔能力及產品的適合程度,可適時加強現有保障,及於年屆退休時多留意具備退休儲蓄及財產傳承功能的保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