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管是內地還是香港,都出現了多次理賠的重疾險產品,保障的範圍更廣,但是保費也相對較高,像香港友邦的多次理賠產品-多重智倍保來說,就比普通的加裕倍安保加強版,在同等條件下,保費平均貴30%,但是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作為消費者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重疾保險在香港發展了差不多30年了,國內也推出好多年了,從最早的因為重疾死亡才有額外賠償開始,到後來得癌症等重疾確診後立刻賠償保額,到前幾年早期重疾如原位癌也放入到預支保額賠償內,而如今則很多公司都推出多重重疾賠償(可以賠償3次癌症和最多7次其他重疾),甚至早期重疾比如各種原位癌或者心臟、器官次嚴重疾病同樣有幾次賠償。
很多工作幾年收入穩定,並且開始成家立業的年輕人都會開始考慮保險的事情,而重疾保險一般都是首要的考慮,因為小病有社保或者公司商業保險,而大病這些保險則完全不夠用,因此需要一份能夠一筆過得到足夠金額的保險來防範重疾特別是癌症的風險:現在癌症越來越在年輕人群中高發!
但是年輕人又有個特點:能夠支配在保險上的不夠多或者說不願意太多,都想要一個性價比高的保險。
而就算同一家公司比如香港友邦,就有好幾款不同類型的重疾險,怎麼選?
我的建議是:看實際預算
保險就如同一把傘一樣,下黑雨的時候誰都希望能夠有一把堅固的大傘來擋雨,避免自己成為落湯雞。
但是若是必須讓你在天晴的時候買一把傘,小點的傘便宜,而堅固的大傘則貴一些,你會怎麼選呢?
不差錢的並且還有助手幫你拿傘的,肯定選擇一把大傘,越結實越好,反正不差錢,而且又不用自己現在拿著;而差錢的呢?怎麼都得備一把傘吧?小點無所謂,至少能夠萬一在雨天時候遮擋一下,稍微濕點也沒關係,能應急用就行。所以幾乎每家都有這麼幾把小傘備著吧?保險的道理其實也一樣的。
對於馬上面臨買房或者有寶寶負擔的,明白大家都不願意花太多錢在重疾保險上面,因此至少可以先考慮一份單次賠償並且附帶早期重疾保障的計劃,這樣萬一有原位癌(特別是女性的乳房癌等等)甚至嚴重的癌症或其他重疾,至少有一筆足夠的錢可以抵擋一次的家庭重災,不然存再多的錢也是獻給自己的「乾兒子」——醫院。
那多次賠償那種計劃的意義在哪裡呢?
因為單次重疾賠償後保險就終止,而得過癌症後康復的人在康復後的若干年內很難再買到醫療類的保險,若不幸那時候他因為養病而辭職連公司的社保也斷了的話,那真就只能靠祈禱來不會再複發了。
所以多次重疾保障的意義也就在這裡的:一次重疾後依然還有保障。的確有不少客戶明白這點的風險主動願意接受多重的保障的。
所以若是你也在考慮多重還是單次的問題,那麼原則是:為自己做好保障比單次多次的問題更重要。
能夠直接做多重的計劃當然最好,但是若是預算有限,則可以考慮先做一份足夠保額的單次重疾賠償,然後在經濟條件更寬裕的時候,多加一份多重的賠償。
重疾保險是可以重複賠償的保險種類,有幾份就賠償幾份的保額。有傘,無論大小,總比沒有傘來得更踏實、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