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香港保險是為了保障規劃,不是投機,更不是炒匯!
發布: •更新: 2023-11-18•
閱讀 983
經常遇到客戶諮詢我們,買香港保險是不是美元保單比較保值?我只能回答:買香港保險保障大於投機,也不是炒匯。您買一份以美元保單計價的香港重疾險,在您年齡小的時候,最初可以以小博大(發生理賠後,是不需要續交保費的),在您年齡大的時候,如果不發生理賠的話,可以有一份不錯的回報(香港重疾險帶現金分紅,而內地重疾險卻沒有,這也是很多人選擇香港重疾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香港儲蓄險,更是如此!
人心總是過度放大悲觀或樂觀,所以資本市場交替恐懼和貪婪,如鐘擺,總不能停在最平衡位置。站在結果上回看,誰都可當事後諸葛亮,但身處其中總霧裡看花。
經濟學家馬光遠以近期以相對紮實的分析,說明現在恰好是買入美元最好的時機。《馬光遠: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為什麼大多數人錯得離譜》可以這麼認為,本輪人民幣升值並非因為人民幣真的變強了,主要是因為美元變弱,以及人民幣定價機制改革導致的結果。但在中國經濟防風險的大背景下,人民幣短期貶值的趨勢本質上並美元逆轉,海外投資的熱情也沒有真正消除。也許可以這麼認為,今年前三個季度人民幣升值是短期下跌趨勢中的一個反彈而已。其實,現在恰好可以說是買入美元最好的時機。
但我想說,匯率高低不是選香港保險的理由,至少不是核心需求。《購買港險的真實需求,本就該與匯率無關》
我很少討論,現在換美金未來換回人民幣是否划算。香港保險本身是為海外醫療、海外現金流做規劃,通俗點就是:投資美金花美金,不建議換回。如果明確需求海外生活、教育養老,為什麼要換回去?是不是更應該關心美元購買力穩定?
《經濟學人》根據舊檔案,分析美國物價100年變化發現:從1900年起,美國的消費價格上漲了20倍,年均3%,但跟生活核心相關的物品價格,100年後呈現下跌。
100年物價相對平和,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我們有過萬元戶慘痛記憶,1988年通貨膨脹率12%;1994年通貨膨脹率20%;2013年通貨膨脹8%。讓人民幣「高」收益黯然失色。下圖是世界銀行通脹統計數據(GDP平減指數),紅色線是中國,藍色線條是美國。可直觀看到美金平穩的購買力。
不清楚想要什麼,進而選擇力求完美,這是國人嚴重且普遍的問題。小到保險思考,大到生活方式、終身事業選擇。內心完美控、擁有感是陷阱,阻礙重要決策達成。從很多迅速決策的高凈值客戶身上,我悟到一句:成大事者不糾結。
首先衡量自己核心的需求是否匹配,細節問題減少精力消耗,抓大放小。金融產品選擇不是淘寶購物。淘寶精挑細選是種消費樂趣,金融產品只會越比較越糊塗。以我所見,某些2015年就糾結「完美選擇」的客戶。相信我,匯率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會頂上,繼續糾結。
希望匯率最划算,產品收益最好,風險最低,將來海外美金購買力穩定,想換回國內又碰上人民幣大幅貶值。
這種「過分」的要求,是不是作為投資者的你也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