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會:2009-2016年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數據
發布: •更新: 2023-11-18•
閱讀 851
從2009年起,內地赴香港買保險的人數成倍激增,在8年內已上漲近24倍。在境外投資經驗不多的情況下,很多國人選擇香港保險也是基於跟風、或者聽信不專業銷售的鼓吹。香港保險優秀的原因在哪,冷靜分析下來,我們需要從「內」與「外」兩方面去討論。
也就是與產品直接關聯、直接影響產品的方面,包括收益及保障的優勢,我們逐一去看。
2015年9月,內地保監會在《中國保監會關於推進分紅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就對內地保險公司做出規定,要求所有分紅型保險,預期年收益應不高於在3.5%,預定利率超過3.5%的需要報送審批。相比之下,香港保監會沒有收益相關的限制,香港保險產品的收益率往往遠超3.5%。
眾所周知,保險公司需要將投保人的保費再投資來實現收益。香港的保險公司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優良投資渠道。相比之下,內地為人民幣保單,投資渠道受限,多為A股或人民幣債券。
香港為美元保單(當然通常也可選擇港元或人民幣保單),可以滿足資產配置多元化的需求,對抗人民幣貶值風險。另外,在內地的美金理財產品中,收益率通常不會超過2%;而香港的美金保單長期收益基本超過5%,高下立判。
保障類產品保費的精算標準與兩個因素密不可分,一個是所在地區的人均壽命,另一個是該地居民的疾病發生率。香港保險公司在計算保費時依照的是香港地區的人均壽命和香港居民的疾病發生率,而這兩個標準,香港的人均壽命比內地多近10歲(香港地區已於2015、2016兩年蟬聯全世界人均最長壽地區),疾病發生率相比內地低20%。兩項標準均有優勢的情況下,香港保險公司理賠風險低很多,自然產品便宜、保費低。
香港保險公司對疾病的定義參考統一的國際標準,涵蓋新發疾病和未來未知重大疾病。同等價格下,香港的保險產品涵蓋的保障疾病種類往往比內地多20到30種。
保險是一種中長期的理財方式,除了保險產品,我們還要看其依託的大環境是否可以長期信賴。毫無疑問,香港是一片支持保險業不斷繁榮發展的「肥沃土壤」。
香港秉承英國傳承下來的英式法律體系,且執行嚴格有效。具體對保險業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
(1)理賠:香港保險公司實行「嚴核保,寬理賠」的經營理念。保單條款更注重保護客戶的權益,理賠程序是出了名的簡單、快捷、可靠。
(2)不可爭議條款:香港不可爭議條款規定,由保單生效日起記,當受保人在生期間保單已持續生效超過2年後,除非保單是欺詐性所得,否則香港保險公司將不會爭議受保人人壽保障的有效性。
(3)隱私保護:香港的《個人資料隱私條例》要求所有保險公司對客戶的資料絕對保密,所以購買香港保險,無需擔心隱私問題。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環境開放、自由,連續23年獲選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極具吸引力的環境吸引了近200家中外保險公司入駐,無行政干預,優勝略汰。
香港保險業從業人員基本是本科學歷以上,不乏研究生、博士生,熟悉中文與英文,具有國際視野,堅持職業操守並且需要完成3門專業資格考試及每年至少10小時的專業再進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