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帶著兒子從香港回來,我們這一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買香港保險,我太太順便購物,兒子呢,順便去迪斯尼玩玩(其實上海迪斯尼開業了,我們一家從北京過去挺方便的)。
先說說,香港保險真是太火爆了,我也是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一半跑去買了,我才後知後覺開始了解香港保險,找同事推薦靠譜的經紀人,最後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比較分析各種產品,最後確定到香港購買的。
先發兩張圖片,這是我們在排隊的情景,前面足足有四五十號人,排隊等待交費就等了兩個鐘頭!
這是我坐著排隊等待交費的情景,整個大廳擠得水泄不通,很多人都沒有座位……
我是1970年生人,我太太是1976年的。兒子才7歲。在我20-30歲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想過給自己和家人買保險,我也一直覺得保險這種東西是騙人的。直接觸動我去買保險的一件事是辦公室一個女孩子,剛結婚沒多久,她老公就被檢查出白血病,一療二療期間,每天住院除去醫保報銷的部分,自費的藥水針劑就要六千多!時間一長足以壓垮一個小康之家。不過他們就之前在香港買過保險,把住院資料寄過去,半個多月給她賠付了五十萬。這件事情是觸動我們單位大多數人買保險的原因,而大部分的同事經過比較都決定買香港保險。
我是理工科出生,至今從事的也是和機器,和產品打交道的工作,我看待保險這個問題比較理性。其實買保險,首先不是確定在哪兒買,而是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保險。
我買保險之前看了一些文章,學習了一些保險方面的知識,提煉一下,有這樣幾個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
1. 買保險首要目的是保障,而不是理財。
保險經紀推銷產品的時候一般都會說,這個回報率多麼多麼好,有多少分紅什麼的。當然分紅是要看的,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分紅,而是這份保單能提供的保障。所以,一開始要做的,是需要梳理一下家庭的財務,看看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保障。
2. 一般人需要保障有:重疾/醫療,壽險/意外,養老和教育。
重疾大家都知道了,現在看病很貴的,這個是一筆賠付的,萬一得了列表裡面的疾病,就一次性給多少錢。醫療險是報銷性的,用了多少,拿著發票什麼的去報銷。
壽險是身故才可以拿到的錢,其實是買給家人的。一般根據家庭債務(房貸車貸之類)、小朋友直到工作需要的教育金、老人贍養的費用等算下來一般都100萬往上了。考慮到我們作為經濟支柱的時候,萬一身故對家庭影響是最大的,退休之後兒女都成家立業了,壓力會小很多,所以一般買消費型的定期壽險,這樣經濟壓力比較小。
教育險。這個主要看你對小朋友的期望,比如自費留學海外和國內大學肯定需要的錢不同。我認真地查看了我的經紀人給我做的計劃書,回報率比放在銀行存定期和某寶要高(當然我既不會炒股,也沒有那麼大的資本去炒房)。那麼為什麼要買教育險呢,就有個豁免的概念。所謂豁免,是投保人萬一身故,保單不需要再繳費也繼續有效。所以萬一身故小朋友不會沒錢念書,但是如果自己理財,那麼萬一身故就不能再存錢了。所以教育險也是有其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