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保監會喜歡「大包大攬」,而香港保險監管機構是「抓大放小」,只管兩件事情:一是誠信、合法經營;二是償付能力。
國內的保監會管什麼呢?保險公司計算費率的依據,也被列入監管範圍;甚至連險種的分類都要按照保監的條條框框來設置。
前段時間,很多客戶朋友說,國內找不到單賣的重疾險。事實上,並非找不到,在許多06、07年之後成立的健康險公司大都有此類產品。關於重疾險單不單賣,這兒還有一個讓業界很無奈的典故。
在國外,大多數單賣的重疾險,自然而然包括死亡責任(即壽險保障),這是一種人性化的關懷:重疾險一般較貴,會消耗投保人較多的財務資源,如果受保人因非重疾原因死亡,而得不到理賠,顯然是不人性化的。所以,在中國引入重疾險時,也是這樣考慮的。
但是,中國保監看到這樣的產品申報,批複是:含有壽險責任,就應該分到壽險;含有重疾責任,就要分到健康險。你一個產品,即有壽險責任,又有健康險的責任,究竟怎麼分類呢?
無奈,業界不得不把一個產品分為兩個產品:主約為壽險或一個兩全保險(死了也賠,沒死到一定期限把保額返還);而附約是一個重疾險。主約和附約不可拆分,不可單售。例如*邦的「守御神」、「守護神」,當年ING的「家庭支柱」等。其實這些都是「有中國特色」的單賣重疾險。(奇怪的是,x壽的康X系列產品卻不需要受此限制,這可能是中外合資壽險公司的非國民待遇?)
再舉一個例子,稍有保險常識的人都了解,給未成年人買保險,保額不能超過10萬元。這種監管制度的理論基礎是道德風險,即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未成年人,死亡保額太高,可能會導致極端情況(指的是一些沒有底線的父母),這在保險史上的確發生過。但時致今日,大多數發達國家防範這種道德風險的方式是:孩子的保額不得超過父母的保額,有的地區是不得超過父母保額的一半;如果有多個孩子,給一個投保,必須大家都投保。這些措施,已經能有效地防範道德風險。
所有海外地區限制孩子保額的,據了解,只有多年之前的台灣(現在沒關注過了)。只能「惡意揣測」,台灣的保險法也是中文的,所以「借鑒」起來比較方便。
正是在這種教條的監管模式下,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創新能力都大打折扣,產品的同質化都極為嚴重(所以,有的客戶讓推薦幾個國內的保險產品,其實也不知道怎麼回答,都大同小異,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差不多了。)。大家看到的都是同質化產品的不同包裝而已。
在香港,由於監管機構的抓大放小,保險公司往往更有活力,盈利能力遠遠強於國內保險公司,因此產品設計更為個性化。
2.社會發展程度不同
雖然香港的黑社會片很出名,但是香港卻是全世界安全指數最高的城市之一,發案率之低排名世界前列。香港醫療制度健全,也為其加分不少。因此,世界再保險巨頭對香港的評級非常高,基礎保障費率非常便宜。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保險公司的費率,往往是以再保險公司的費率為底價的,甚至連承保條件都要受再保險巨頭的影響。例如曾經服務過的IN*集團,收購國內的太X洋安X保險公司之後,立即將「續保終身」的醫療險在大陸停售,原因是再保公司對中國的安全指數極不放心。
事實上,大陸的保險公司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有保證終身續保的保險產品。什麼是「保證終身續保」?即保險公司如果承保你一年的終身保障,今後無論你的身體如何變化,只要你肯終身交保費,保險公司就承諾終身提供醫療保障。
可以說,在發達國家買保險,醫療險沒有不保證終身續保的。因為醫療水平不同,大陸的醫療險保額普遍非常低,住院險一般為2-3萬元的報銷額度,不夠買的一個零頭(目前國內的住院險的額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3.客戶心態不同
國內保險發展近30年,普通消費者從對保險一無所知,開始慢慢有保險觀念。國內的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返還」更情有獨鍾。這導致保險公司美其名曰「迎合市場需求」,設計了大量高保費、返還快、還帶分紅的壽險產品。
舉個例子,國內消費者最喜歡的一類保險產品,就是短期繳費,三年五年繳費,每兩年開始返還,返還終身,外帶分紅,保費狂貴,保障為零的保險產品。例如,國X熱銷的「美X一生」,平X的「贏聚一生」,信X的「六X臨門」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香港保險公司,除了退休金保險之外,極少這樣的產品設計(除了銀行渠道)。
更可悲的是,大陸的此類產品收益,按照科學的計算,都趕不上一年定存,但在保險公司巧妙的包裝下,客戶卻趨之若鶩。
為什麼在香港銀行仍然會有客戶購買此類產品?香港銀行近乎零利率,保險公司給出的收益當然比銀行存款高,所以香港客戶有這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