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投資市場最為火爆的除了樓市,排在第二的可能就是去香港市場買保險了。一張內地客戶在香港保險公司排隊投保的照片流傳甚廣。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險性價比真的像傳說中那樣高出一大截?昨天下午,眾安保險健康險事業部高級產品經理李哲對記者詳細算了一筆賬。
李哲是內科醫生出身,後來從事十多年保險理賠核保工作。這筆賬,他是請一位精算師朋友一起比較計算的。
首先,重疾險保障的疾病種類越多越好嗎?香港某家公司的重疾險保障105種疾病,而保監會規定,內地的重疾險保障必須包含25種。聽上去香港保險明顯佔優。但是從總的重疾險賠付數據看,惡性腫瘤佔了六成之多,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前6種重疾大約佔80%,25種重大疾病賠付佔比95.98%,基本可以全面覆蓋了。其餘80種重疾數量看上去很多,其實發病率很低,排在名單最後的幾種,不是專科的醫生一般不了解。
李哲介紹說,從發病率看,惡性腫瘤、中風、心梗是重疾險最需要保障的三種疾病。在上海地區,惡性腫瘤發病率排第一的,男性是腸癌,女性是乳腺癌。重疾險擴大保障範圍是好事,但要同時考慮保費支出增加多少,105種重疾保費貴個10%-20%還可以接受,如果貴很多就沒多少購買必要了。
其次,香港重疾險真的便宜嗎?以一個37歲不吸煙男性投保為例,選20年繳費期,終身保障,保額10萬美元,香港重疾險比內地多交保費近10%,而且有分紅,相比之下香港的性價比略高一些,基本上是相當的。
再次,香港重疾險收益真的更高嗎?從重疾險產品演示的預期最高收益看,香港較內地高。裡面有個法規的約束。保監會要求,演示重疾險最高預期收益一檔的不能超過6%,而香港法規是演示收益不超過9%。所以,如果預期收益7%-8%能實現,加上20-30年複利效果,收益差距就顯著了。但是,預期收益並不保證實現,錢不一定真能進口袋,受市場實際情況影響。從保底收益看,香港是1%,內地2.5%,因此在本地購買安全性更高。
最後,從保單的現金價值看,香港保單買了以後「廝守終身」為宜,最好別退保,否則損失大。如果手頭有美元,希望保值增值,那是另外討論的內容。
李哲認為,其實選擇重疾險產品無所謂好壞,適合自己的需求最重要。買之前先考慮,如果真的生病,自己需要承擔多少醫療費用才夠?保險理賠的範圍是否能包含自費藥品、自費器材以及自擔的檢查費用?現在優質醫生資源絕大多數還在三甲醫院,而非以服務著稱的高端診所。重大疾病治療大概需要30萬-50萬元費用。安排保障時,可以採用購買重疾險加醫療保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