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2014-2016這三年間,美元匯率的強勢,造就了香港保險的熱潮。即使是純粹換匯所做的香港保單,也能看到虛擬的獲益。可是現在,匯率基本已經鎖死,預期美金強烈升值的狀況在未來2-3年很難再次出現。僅從談匯率問題入手的香港代理人即將陷入困境,對保險理念不清晰的那部分人,他們的購買意願也會隨之降低。在不斷出台的新政策的強力控制下,也許還會出現人民幣升值的狀況呢?這誰又說得准,那是不是意味著大部分人就會因此而立刻轉向,說現在人民幣很強,美金配置已經不合理?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到時候,是不是也就意味著海外資產配置要停止了?絕不!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還是只看眼前利益的。
①、發現某隻股票漲,才開始陸續進場,最後卻被悲催地割了韭菜;
②、限制銀聯刷卡後,才感慨當時擦邊球的方便。
③、當大陸銀行普遍要求AUM 500萬才能代開香港賬戶時,原本的不著急變成了後悔。「就算只為未來孩子的留學,我也應該早早開個香港賬戶的。」
本性如此,我們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時候該檢討自己是否落入慢性拖延症。眼見為實沒錯,但在金融領域,你眼前所看見的,不一定就是真實,它往往是更高層刻意讓你看到的假象?
第一個需求:明確的海外醫療和補償需要
①、如下圖所示,中國五年癌症生存率為30.9%,美國為66%,日本和加拿大均達到80%以上;簡單的數據,足以說明很多東西。這中間的差距就在於醫療技術、藥物研發、醫療服務水平等。
![購買香港保險,需要考慮匯率因素?](https://images.hkinsu.com/2020/11/2020110607424683.jpg)
![購買香港保險,需要考慮匯率因素?](https://images.hkinsu.com/2020/11/2020110607424683.jpg)
早考慮,保單本身就開始增值了。足夠抵禦匯率的波動性。
第二個需求:美金計價的現金流資產
佐證同上述第二個需求
觀點B:長期匯率看貿易,貿易只是短期低迷,長期依舊良好,人民幣匯率強勁。
我不這麼認為。經濟學的供需普遍在金融領域失效。房產成了金融品,所以房產的漲幅只與預期有關,甭管土地還有多少、空置率多少,只要有意製造緊縮預期,房價就能被製造。例如最近,又有更多貸款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