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地關於香港保險的爭執日益白熱化,這邊廂說,去香港買保險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有風險,不合規,而且分紅都是不保證的有可能打水漂的;那邊則卯足了勁兒說,內地居民去香港買保險是完全符合香港法律而且權益受到保護的,分紅都是有百年歷史數據支撐的,還頻頻曬出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的排隊照片。
本來八卦姐覺得一如往常,看看熱鬧就散了,但是貌似這次雙方都頗有不依不饒非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愛多管閑事的性子又上來了,不吐不快。至於有可能涉及到什麼既得利益,love who who吧。
香港保險優勢
1、相對便宜:
在內地費率改革之前,香港保單的費率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以重疾險為例,大概香港保單能比內地保險便宜30%甚至更高,但是自從前兩年傳統險定價利率從2.5%提高到3.5%,內地的重疾險一個比著一個便宜(當然也不乏惡性競爭的成分),現在內地最便宜重疾險,價格已直逼香港香港保單。但是,香港的這款重疾產品還帶有分紅且據說分紅還不少(具體數字未考證),內地是不帶的,所以,總體看來,香港保險的費率優惠還是存在的。(BTW,內地早不允許做重疾分紅險了哈)
2、分紅較高
與內地保險公司投資渠道相比,香港保險公司投資資產範圍更廣,配置效率較高,總體紅利水平明顯高於內地。香港某公司前兩年出的橫掃內地的某儲蓄型保險,剛披露2016的特別紅利率是8.12%,這個水平在內地是無論如何沒有產品與之抗衡的。拋開這個產品不算,同類超過10年的產品分紅水平基本也維持在6%+以上。而比較起來,內地產品分紅水平基本維持在4.5%左右。
3、設計靈活
香港保險發展歷史久,與國際市場更接軌,在設計理念上較內地保險公司更為先進靈活。比如輕症疾病的額外給付,投保前10年贈送額外保障(此條吸粉無數),癌症多倍給付,分組給付,分種類給付等。雖然很多設計內地公司也陸續引進了,但在靈活匹配度上、選擇多樣性上,仍與香港保險有差距。
4、離岸資產
香港保險對於中高凈值人群的最大優勢是資產的合理配置,通過香港保險可以把人民幣資產轉化成為美元資產或者港幣資產,實現全球化資產配置。這一點應該也是富人土豪們前赴後繼奔赴香港購買保單的重要原因。
香港保險劣勢
1、區別對待
很多產品都有兩套版本,一套針對香港居民,另一套針對內地居民。比如某款暢銷的重疾險,其中自閉症和精神類疾病,是不保大陸客戶的。另外,在香港,各公司的重疾定義是由保險公司自行制定的,公司也可根據風險變化調整病種和定義,比方隨著甲狀腺癌的高發,香港某些保險公司已經把它除外了,而在內地,甲狀腺癌還都含在正常癌症賠付範圍內。
2、固定收益低
雖然香港保單分紅水平較內地更高,但是不可否認,它的保證收益部分非常低,同樣以上述8.12%的產品為例,固定收益部分僅為1%。如果經濟和投資水平發生變化,無法維持現有的高分紅水平,固定收益部分是遠不如內地公司的(內地有固定收益3.5%甚至更高的)。另外,該產品前兩年現金價值是0,如果退保,將會血本無歸。
3、投保過程複雜
記住,一定要在香港本土買的保單才是受當地法律保護的,所以,如果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是同一個人,兩人必須同時親自赴港且提供一系列證明文件,相比內地購買時間成本更高,流程更複雜。
4、理賠訴訟損失風險
一旦發生理賠糾紛,投保人必須親赴香港尋求幫助,投保人在理賠訴訟過程中的時間、費用成本風險較大。假如雙方之間有爭議,很可能要訴諸法律。一來香港打官司費用很貴,二來香港的法律跟內地的法律是不同的法系,這些都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總結OR勸誡
內地香港保險各有各的優劣勢,香港的保險發展歷史更長,管理上更成熟,但內地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相對比較粗放。這是客觀事實,沒有什麼好否認的。
內地保險相對更注重固定回報,而香港保單的優勢則更多體現在紅利分配上,兩者側重點不同。
買香港保險沒有所謂對錯,只是你的個人選擇,就像你買內地保險公司的產品有人注重品牌有人關心價格。網上的某些輿論,要學會鑒別。(比方,買分紅儲蓄險就不合規,重疾險就合規,那分紅重疾險呢,算什麼?)
買香港保單一定是考慮了個人資產配置、風險分散等多方面因素的,不要盲目跟風,為了買而買,買了的也無需心慌。
合法的香港保險一定是要去香港買的,內地買的那叫地下保單,不受任何法律保護。如果要去香港買,一定要找可靠可信的代理人。
最後,有吵架的功夫,還不如互相研究學習,博取兩地之長,共同發展。不管是內地保險業好,香港保單也罷,讓老百姓買得踏實放心,乃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