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去香港給寶寶購買香港保險,一般購買的產品有香港重疾險和一些兒童教育基金,也叫兒童儲蓄險,用於小孩以後教育,創業,結婚時需要的資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內地媽媽給寶寶購買香港保險的經歷。
我是一個很拖拉的人。什麼事情都得不能再拖再去做,有些時候甚至想半天了,都沒有行動起來。最終錯過很多的機會,包括之前自己的升職還有買房的事情。早就想寫這篇文章,就是太拖拉啦,這回趁端午假期終於把它趕出來了。算是給寶寶成長留一個記錄。
好了,說回這次買保險的事情。其實自己一直很有意識的,以前畢業後工作比較清閑,偶爾自己也常常讀書充實自己。那時候,讀的最多就是理財書,沒法子,手裡窮得叮噹響,天天想得都是怎麼個開源節流。所有理財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配置保險。加上自己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並不像很多人那樣,對保險有很負面的感知。反而覺得是很有必要。但那時自己是農村出來的,工資不多,而且還支持弟妹上學啥的,每個月錢錢真的不多。所以,就是光想,沒有行動,還包括當時書上說的買股票,定投基金等等。
一直拖到前年下半年。自己已經成家了,也順理成章小孩出生了。休產假時天天在小區里磨蹭,跟同一小區的媽媽經常打照面,聊天啥的,還有專門的聊天群。有一次一個媽媽聊到給自己小孩買了個保險,結果很多媽媽感興趣,一聊下來才發現很多媽媽買了保險。我這才發現,自己不光育兒知識,連給寶寶保障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已經嚴重拖後腿了。所以,那時我就開始了給寶寶買保險之旅。
前面說了,我這人拖拉,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性格比較小心謹慎,做什麼事情都要搜很多資料和信息,這中途耗費很多時間。這沒法,我這人性格就這樣,弄清楚才去做。不清楚的不幹。我先在網上搜索關於寶寶保險的信息,現在網路信息很發達,我很快就打定了主意要給寶寶先買個大病類的保險,之後再考慮教育金的問題,保險保險,肯定先保障嘛。網上有一些網站可以收集到多家保險公司的方案。我搜集了六七家保險公司的方案後,比較了一下發現大同小異,牌子大的公司費用會貴點。
說現在的網路無所不能,真的一點不假。我在搜索過程中還無意中接觸到香港保險。記得有篇文章說,因為香港保險既便宜又規範,現在內地很多人坐飛機過去買。於是,我忍不住也搜了一下關於香港保險的信息,甚至還加了幾個賣香港保險的,有保險公司自己的,也有中介的。現在找的保險代理也是那會加的。其實,當時我純粹是出於好奇心,壓根沒想著會跑那麼遠買份保險呢。跟他們聊得並不多。當時的重心也在內地保險。
比較過六七家保險公司後,個人認為還是得選牌子響的,畢竟是幾十年的東西。所以當時就圈定了平安或中國人壽這類大公司。正好小區有個媽媽的朋友是平安的,她也在她朋友那裡給寶寶買的。於是,我也給寶寶買了一份,產品名稱叫平安福,每年交幾千塊,據說是平安的主打產品。購買的整個過程很順利,雖然聊下來感覺專業度還是差了點,但人挺熱情的。想想賣保險的一般學歷也就那樣了,就算了。就這樣,給寶貝的第一份保險就定了。
本來買完保險就告一段落,為什麼後來還跑去香港買呢?怎麼說呢,我當初跟國內和香港的代理人都聊了一下,其實說真的,香港的代理人給我感覺更好一點,無論從學歷、談吐、還是專業性,而且不會一個勁推薦。但當時感覺實在太遠了。以後交費理賠啥的不方便。也沒深入了解下去。
真正的導火線來源在國內買了平安福之後兩個月的一次朋友聚會。一位朋友的姐姐說起她一家人買的都是香港保險。她說當時買的時候也跟國內的比較過。她有個很熟的朋友做中國人壽,也給她小孩出了一份計劃。她覺得性價比不是太高,後來有搞金融的朋友推薦她可以考慮香港的。她手機里存了中國人壽和香港的保險計劃書,當場拿出來給我們看。當時看得我們那個震撼阿,資本主義就是不一樣,自由市場競爭下的產物獲益的都是老百姓。我至今還記起大家看到對比那場面,太深刻了,沒買的都嚷著要過去買。
那次回來後,我開始收集香港保險的資料。。同時也假裝要買保險的樣子(已經買了保險,想想好像有點不厚道呢),跟之前加的保險代理經紀了解。之前我只是隨意問了問,這次是有目的的了解,都要了計劃書。一比較下來,我腸子都悔青了。我的娘呀,真的是便宜很多。不說我之前買的平安、中國人壽這些大牌子了,就拿最便宜的華夏常青樹來比較,保費都差不多。但是人家每年還會有分紅。你說,小孩幾十年出險了,到那時的二三十萬有啥用呢?而人家分紅已經累計很多了,拿到手都翻一番了。我很鬱悶地跟孩子爸爸嘮叨,孩子爸爸看了我一眼,悠哉游哉地說,人家是自由競爭市場,我們還是計劃經濟壟斷市場,能一樣么?我瞪了他一眼,都買了,還能咋樣,要退的話本都沒呢。孩子爸說,那不還有教育金沒買么?我想了想,也對哦。孩子教育金也可以考慮考慮噢。而且教育金就是存錢,也沒有理賠啥的麻煩事情。
現在寫起來感覺輕描淡寫,實際上當時自己其實糾結了好久。我認真比較過了兩地的保險,說實話內地的分紅險設計得太複雜了,說什麼交三年以後每隔三年返多少,最後多少歲還能拿多少,我真算不過來。網上查了後才知道內地的保險設計利率不高於3.5%,而香港普遍是5~6%,打個八折,每年複利下來,也差了好遠。像我給小孩買的計劃顯示,每年交1萬美金,交5年就完事了,以後小孩讀大學時每年可以提1萬美金,到30歲成家一次過提5萬,60歲以後還可以每年提5000美金到老,最後帳戶還剩一百多萬。當然了,我也祈求小孩退休養老我能管著啥,但現在開始給他存點讀大學費用也不錯,反正以後也要出的,到他結婚也還能有一筆錢給他作禮物,到時候我倆老頭子都退休了,收入少了,現在有收入提前存了也好。
香港保險公司有很多家,但內地人比較普遍買的就是友邦和保誠這兩家。這兩家也是香港市場排名一二的公司。我覺得問保險公司的人,肯定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所以在公司比較的時候,更多是問中介的意思。當然中介可能也會因為利益關係有所保留和誤導。但也沒辦法的事情。只能是多種渠道了解。
我後來為什麼選了保誠而棄友邦。主要是考慮到友邦有過08年的金融危機事故,而保誠是英國公司,作風相對穩健保守。而且保誠的分紅很有名,剛好滿足我當時的需要——給孩子買教育金(實際上後來是一家人大病險也買了)。還有一點,保誠的代理人聊下來更對我胃口,感覺人比較實在和更專業,也不會像我平安的代理有點HARDSELL了(其實我最怕這點,當時礙著是別人介紹的面子就算了)。一開始很細心,會先了解我家庭的財務狀況和人員狀況。說了我們家問題,然後再給建議。也正是如此,後來自己才真正考慮要給大人買。之前,一直想著大人已經有醫保了,不用再買了。所以想想,雖然自己也搜集了解不少,但有些東西還是要聽行內人士意見的。
一來二去了解了一通,各類搜集功課也做得差不多了。出於小心,我還諮詢了之前我朋友的姐姐了解去香港買保險的過程。根據她介紹,整個過程感覺很正規。跟孩子爸商量後,我們終於決定跟一趟潮流,湊個時間過去香港玩一趟,順便把保險辦了。這個時候,距離我們之前買保險已經大半年了。
這樣又拖了幾個月,呆到國慶了,剛好我和孩子爸都有假期。就選擇了國慶過去香港血拚和辦保險。孩子太小了,可以不用過去,大人去投保就好了。我們第一天中午到的香港,在旺角附近訂了個酒店。第一天中午就在旺角逛逛。第二天就坐地鐵到尖沙嘴站,在約定時間跟代理人匯合了。之後就一起回海港城樓上的保誠公司。原來以為很快辦完,實際上也耗費了我們將近一天的時間。代理人先是在辦公室跟我們講解計劃,我是一個很摳細節的人,什麼都要打破沙盤問到底,這一聊就聊了三個小時。中途我們加了大人的大病保障。全家人都上香港的保險。我把小孩的大陸保險也一起帶過來了,發現差距還真是很大,沒辦法,買了也就買了。所有的計劃談好後。接下來就是到保誠的驗證中心進行驗證和繳費。驗證環節很快,前後可能10分鐘左右。但排隊人很多。全是內地過去的。。。(原來還想著自己是不是特潮流,買保險都要去香港買。這一看,自己還真OUT了!)。。。。最後,驗證加繳費大概耗費一兩個小時,總算把事情給辦好了。之後才去吃中飯,已經下午兩點半了。時間沒看錯了,是兩點半。不管怎麼的,總算把保險給辦妥了。前前後後一年的時間,在考慮給寶寶辦保險的同時也順便把家庭的保障都建立好了。也值得吧。
啰啰嗦嗦,碼了一大堆。雖說記錄給寶寶買保險,但比較多的篇幅都是集中在香港保險那一塊。因為大陸的,實在沒什麼可寫的,確定是大公司大品牌的原則,當時也沒什麼好糾結的。倒是香港的峰迴路轉,異地投保,算是一次難得的體驗吧。好咯,碼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