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保險VS香港保險

人紅是非多,保險業也沒能躲過這個悲慘的命運。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之戰由來已經,隨著中國大陸保險業的迅猛發展,二者之爭也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尤其是政府金融管制手段的間接介入,頗有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的味道,這讓本人也難以免俗,摻和一把,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本人自08年入行就對香港保單深有了解,那時候香港保單在大陸才初露頭角,剛剛從地下(在大陸簽署保單)轉到地上(在香港簽署保單),不過算是邁開香港保單在大陸銷售的第一步。不可否認,香港保單在費率、分紅、免體檢額、核保條件、保障範圍、除外責任等方面均完勝大陸保單,尤其是費率和分紅。香港保單在大陸之所以沒有能迅速開枝散葉原因有四:缺乏合法經營場所和營銷團隊,全英文保單,最低10萬元起投保險費和香港本地簽單。時至今日,大陸的保險費率全線下降了,保障範圍也提升了,分紅利率提高了,免體檢保額增加了,香港理財公司也在大陸註冊了合法的經營場所,建立自己的營銷團隊,編纂了針對大陸居民的中文合同。應該說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小了,而矛盾卻越來越大了。

就保險產品本身而言,目前香港的保險產品仍然全面壓制著大陸保險產品,我想如果有人想否認這一點那就是在故意找茬。但是,這並不代表它適合所有的大陸居民。這就好像LV的皮包無論在設計、材料還是服務上都壓制著其它品牌的皮包,難道它就是一款所有人都值得擁有的皮包嗎?反之亦然。費率、分紅、免體檢保額、核保條件、保障範圍、保險責任的確是購買保險產品重要的參考因素,但絕對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購買商業保險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是人。商業保險作為一款金融產品,與其它金融產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以人的需求為設計核心的,而不僅僅是盈利。在保險行業內流行著一句話:「100個人購買同一款保險產品一定有100個理由」。這句話的本意是講,保險代理人要準確激發每個投保人的需求,不能對所有客戶採用千篇一律的營銷方式。從這句話我們也不難看出,購買商業保險的人都有著特殊的「金融」需求。這就註定我們不能但從分紅、費率等產品本身對香港與大陸保險產品進行比較。以下是個人對香港與大陸保單差異的幾點見解,供大家參考。

計價貨幣

香港保單是採用港幣和美金計價,大陸保單採用人民幣計價。如果你認為這都不是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原因有兩點:

(1)  計價貨幣是投保人繳納保險費,領取賠償金的計價工具。一串數字轉換一個貨幣單位是財富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減,即便再小的增減,歷經數十載的沉澱,我相信那都將是一個不菲的數字,何況香港保單天生帶出來的「貴」族氣息。當你還糾結於大陸保單的分紅是否能抵禦通貨膨脹的時候,你是否考慮到匯率一天的變動有可能讓你「永世不得翻身」。

(2)  無論是香港保單還是大陸保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長期理財計劃。這個長期不是幾年十幾年,而是幾十年上百年。那時候的美金還是不是美金,港幣還是不是港幣,人民幣還是不是人民幣,一切都是未知數。如果「滄海」變「桑田」,你的美金是不是變成「沒金」了?這連保險基本的保值增值都做不到,何談費率低,分紅高,反之亦然。

香港居民與大陸居民,同氣連枝,同宗同源。但是美金、港幣與人民幣卻有著天壤之別。可以說,對投保人來說香港保單就是一份海外的投資計劃,尤其是在一國兩制的香港,海外投資所面臨的匯率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都必須考慮在內,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費率與分紅

這應該是香港保單最引以為豪的資本。有了上文對計價貨幣的介紹,我想大家對此應再無疑義了。計價貨幣是根本,費率與分紅都是浮雲。除此之外,金融界還有一亘古不變的法則:風險與收益並存。金融不一定是保險,但保險一定是金融。保險公司從事的工作從根本上也是融資、投資、分紅。透過保險的外衣,費率與分紅對保險公司來說就是投融資的成本。是投資就有風險,就可能虧損,唯一差別的就是保險公司保證本金的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投資,保險公司的分紅收益總是略低於同期市場同類產品的原因。對於一份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理財計劃,時間才是它最大的價值。

投保人

如果說上面兩點說的是保險的本質,那麼投保人則是商業保險的核心。理論上,投保人是保單的付費者,因此也是保單的所有人,其它利益主體都被動享受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利益,而投保人則主動掌握著整張保單的生殺大權。

商業保險說到底是一個金融工具,是投保人規避風險,金融理財的工具。是否投保,為誰投保,何時投保這都是投保人需要考慮問題的。一旦投保人做出投保決定,則在何地投保,投保什麼公司,什麼產品則可能是專業代理人需要解決的問題。香港保單與大陸保單各有利弊,選擇大陸投保還是香港投保完全取決於投保人的理財目標。如若投保人想投資一份外幣資產,那麼目前的大陸保單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反之,如果投保人長期看空美金和港幣,香港保單的優點再多那也是無濟於事的。如果代理人巧言善辯,信口雌黃扭轉了投保人的投保初衷,那麼它應該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畢竟,一個專業的代理人是為客戶做出客觀分析,然後進行專業選擇,而不是向一個買桃子的人推銷蘋果,除非你確定這個蘋果具備像桃子一樣的功能。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向來認為投保人購買商業保險的初衷是投保人最真實的需求,即使這個初衷很「業餘」,甚至有一點可笑。

服務

眾所周知,商業保險是一份格式化的信託計劃。一份商業保險計劃中包含了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公司四大直接利益主體,還包含了銀行、醫院、公檢法等間接利益機構,後者是前者的直接服務機構或服務依據來源。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利益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保險計劃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要想實現這個長期理財計劃目標,各大利益主體之間必須默契配合。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下的兩種制度,但對於投保人和保險合約而言,它就是兩個「國家」下的兩種制度。關於這一點無論是中國保監會還是香港保監處都多次官方發文聲明。香港、大陸的保險服務,孰好孰壞現在更多是保險代理人和保險公司的一廂情願。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香港保單還是大陸保險,都是一種家庭規避風險,金融理財的工具。孰好孰壞完全取決於投保人的投保需求。作為一個專業的代理人,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客觀分析,投保人自會得出結論。作為投保人,如若信不過你的代理人,那就更換一個吧,畢竟代理人是你保險理財的基石。同時,也呼籲海峽兩岸的代理人不要無謂的唇槍舌戰。似乎全文充斥著對香港保險的否定,但我本人只想告訴大陸的廣大投保人,香港保險不是不可以選擇,但一定要謹慎,不要為了蠅頭小利把保障建立在風險之上。最後用保險業內的一句話結束全文:保險產品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適合。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6-05-07
下一篇 2016-05-08

更多相關內容

  • 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的優缺點比較

    該文章對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的優缺點進行了比較,包括全球化服務、保障範圍、保費、監管等方面的內容。文章指出,香港保險具有國際化的服務和保障範圍廣泛等優點,但存在匯率風險和合同條款限制等缺點。而內地保險在購買、理賠等方面更加便捷,但保障範圍相對較窄且保費較高。

    2023-11-06
    60.6K
  • 內地保險:發布重疾定義徵求意見 新增3種重疾 定義輕症和甲狀腺癌分輕重賠付

    內地保險中的重疾險的里程碑事件《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時隔13年再度修訂,千呼萬喚始出來。 1、重疾定義修訂徵求意見 2020年3月31日,備受行業關注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修訂版(徵求意見稿)》正式由中國保險行業協…

    2020-04-01
    13.7K
  • 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相比年繳保費比內地少31%

    內地客戶在香港主要購買的險種包括非投資相連和投資相連兩種,前者有人壽保障、儲蓄、分紅及健康醫療保障等保險。以2013年保單數目計算,非投資相連保單占約90%,投資相連保單占約10%。因此從保險結構分析,內地客赴港投保以保障型保險為主。 以最…

    香港保險科普 2016-05-27
    1.6K
  • 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針對小孩保險方面有哪些不同?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懷胎十月辛苦孕育而生的結晶,從升級為父母后,時刻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到孩子,讓她/他平平安安的成大!可是隨著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空氣、食品、傢具都隱藏著一雙黑暗之手! 孩子都是家裡的寶,每個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出於對…

    2016-08-25
    2.4K
  • 客觀對比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

    近年,大陸保險發展迅速,推出了很多優質的保險產品,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保險產品的性價比越來越高,也更加的人性化。 今天的主題是講講大陸和香港保險。 我覺得購買保險屬地原則和需求是很關鍵的,現在年輕人都是高知分子,任何的吹吹捧捧都可以看出來…

    2020-10-26
    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