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紅是非多,保險業也沒能躲過這個悲慘的命運。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之戰由來已經,隨著中國大陸保險業的迅猛發展,二者之爭也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尤其是政府金融管制手段的間接介入,頗有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的味道,這讓本人也難以免俗,摻和一把,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本人自08年入行就對香港保單深有了解,那時候香港保單在大陸才初露頭角,剛剛從地下(在大陸簽署保單)轉到地上(在香港簽署保單),不過算是邁開香港保單在大陸銷售的第一步。不可否認,香港保單在費率、分紅、免體檢額、核保條件、保障範圍、除外責任等方面均完勝大陸保單,尤其是費率和分紅。香港保單在大陸之所以沒有能迅速開枝散葉原因有四:缺乏合法經營場所和營銷團隊,全英文保單,最低10萬元起投保險費和香港本地簽單。時至今日,大陸的保險費率全線下降了,保障範圍也提升了,分紅利率提高了,免體檢保額增加了,香港理財公司也在大陸註冊了合法的經營場所,建立自己的營銷團隊,編纂了針對大陸居民的中文合同。應該說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小了,而矛盾卻越來越大了。
就保險產品本身而言,目前香港的保險產品仍然全面壓制著大陸保險產品,我想如果有人想否認這一點那就是在故意找茬。但是,這並不代表它適合所有的大陸居民。這就好像LV的皮包無論在設計、材料還是服務上都壓制著其它品牌的皮包,難道它就是一款所有人都值得擁有的皮包嗎?反之亦然。費率、分紅、免體檢保額、核保條件、保障範圍、保險責任的確是購買保險產品重要的參考因素,但絕對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購買商業保險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是人。商業保險作為一款金融產品,與其它金融產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以人的需求為設計核心的,而不僅僅是盈利。在保險行業內流行著一句話:「100個人購買同一款保險產品一定有100個理由」。這句話的本意是講,保險代理人要準確激發每個投保人的需求,不能對所有客戶採用千篇一律的營銷方式。從這句話我們也不難看出,購買商業保險的人都有著特殊的「金融」需求。這就註定我們不能但從分紅、費率等產品本身對香港與大陸保險產品進行比較。以下是個人對香港與大陸保單差異的幾點見解,供大家參考。
計價貨幣
香港保單是採用港幣和美金計價,大陸保單採用人民幣計價。如果你認為這都不是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原因有兩點:
(1)
(2)
香港居民與大陸居民,同氣連枝,同宗同源。但是美金、港幣與人民幣卻有著天壤之別。可以說,對投保人來說香港保單就是一份海外的投資計劃,尤其是在一國兩制的香港,海外投資所面臨的匯率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都必須考慮在內,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費率與分紅
這應該是香港保單最引以為豪的資本。有了上文對計價貨幣的介紹,我想大家對此應再無疑義了。計價貨幣是根本,費率與分紅都是浮雲。除此之外,金融界還有一亘古不變的法則:風險與收益並存。金融不一定是保險,但保險一定是金融。保險公司從事的工作從根本上也是融資、投資、分紅。透過保險的外衣,費率與分紅對保險公司來說就是投融資的成本。是投資就有風險,就可能虧損,唯一差別的就是保險公司保證本金的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投資,保險公司的分紅收益總是略低於同期市場同類產品的原因。對於一份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理財計劃,時間才是它最大的價值。
投保人
如果說上面兩點說的是保險的本質,那麼投保人則是商業保險的核心。理論上,投保人是保單的付費者,因此也是保單的所有人,其它利益主體都被動享受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利益,而投保人則主動掌握著整張保單的生殺大權。
商業保險說到底是一個金融工具,是投保人規避風險,金融理財的工具。是否投保,為誰投保,何時投保這都是投保人需要考慮問題的。一旦投保人做出投保決定,則在何地投保,投保什麼公司,什麼產品則可能是專業代理人需要解決的問題。香港保單與大陸保單各有利弊,選擇大陸投保還是香港投保完全取決於投保人的理財目標。如若投保人想投資一份外幣資產,那麼目前的大陸保單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反之,如果投保人長期看空美金和港幣,香港保單的優點再多那也是無濟於事的。如果代理人巧言善辯,信口雌黃扭轉了投保人的投保初衷,那麼它應該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畢竟,一個專業的代理人是為客戶做出客觀分析,然後進行專業選擇,而不是向一個買桃子的人推銷蘋果,除非你確定這個蘋果具備像桃子一樣的功能。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向來認為投保人購買商業保險的初衷是投保人最真實的需求,即使這個初衷很「業餘」,甚至有一點可笑。
服務
眾所周知,商業保險是一份格式化的信託計劃。一份商業保險計劃中包含了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公司四大直接利益主體,還包含了銀行、醫院、公檢法等間接利益機構,後者是前者的直接服務機構或服務依據來源。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利益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保險計劃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要想實現這個長期理財計劃目標,各大利益主體之間必須默契配合。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下的兩種制度,但對於投保人和保險合約而言,它就是兩個「國家」下的兩種制度。關於這一點無論是中國保監會還是香港保監處都多次官方發文聲明。香港、大陸的保險服務,孰好孰壞現在更多是保險代理人和保險公司的一廂情願。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香港保單還是大陸保險,都是一種家庭規避風險,金融理財的工具。孰好孰壞完全取決於投保人的投保需求。作為一個專業的代理人,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客觀分析,投保人自會得出結論。作為投保人,如若信不過你的代理人,那就更換一個吧,畢竟代理人是你保險理財的基石。同時,也呼籲海峽兩岸的代理人不要無謂的唇槍舌戰。似乎全文充斥著對香港保險的否定,但我本人只想告訴大陸的廣大投保人,香港保險不是不可以選擇,但一定要謹慎,不要為了蠅頭小利把保障建立在風險之上。最後用保險業內的一句話結束全文:保險產品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