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了解五種香港保險

        事情是這樣子的,大家還記得在《爸爸去哪兒2》費曼受傷嗎?當時就各種猜測,撲朔迷離。時隔半年,又起風波!當時只是看到包了紗布以為沒什麼大礙,想不到卻是永久性傷害!5月19日,吳鎮宇現身北京為新電影造勢,談及兒子費曼參加《爸爸去哪兒2》受傷一事,情緒失控怒摔話筒,指責湖南台至今未對此事負責。有人在分析種種蛛絲馬跡將嫌疑人鎖定為姐姐。這下子曹格就不淡定了,跳出來說 「我家小孩沒有傷害Feynman」「祝吳鎮宇票放大賣!」暫且不論到底是誰的錯,小朋友磕磕絆絆很正常,所以保險很重要!
  費曼去年在錄製《爸爸去哪兒》時眼角受傷
  而據湖南衛視的申明來看,為吳鎮宇和費曼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但由於吳鎮宇方面暫未提供治療單據和具體鑒定,因此一直無法落實保險賠付事宜。
  希望這件事情快快解決,吳媽不要生氣,希望費曼快點康復。
  不過,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講講保險這點事兒!
  保險?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不陌生吧!但是,真的懂嗎?連明星都會因為保險是事糾纏不清,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去香港買保險?是不是香港保險好一點?湖南衛視給費曼買的是哪裡的保險么?是否買香港保險就會好多了?
  今天愛心保險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來自小琴媽媽的一篇文章,非常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保險的種類,到底該買哪些保險?還詳解了香港保險公司的優劣,可以為我們這麼購買保險提供個參考~親身的體驗和研究,語言幽默,相信親們都能很愉快的看完!
  大部分人買保險的想法都是從有寶寶開始,小編也不例外。小生命的誕生,讓我從大大咧咧的女漢子變成了一個玻璃心媽媽,如何應對各種家庭風險很容易就成了一個議題。我就是這樣追趕著時髦,加入了去香港買保險的大軍。 首先聲明我並不是保險從業人員,只是一名普通媽媽,在給自己家挑選保險的過程中自己研究、也諮詢了專業朋友,寫下這篇帖子,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切實的幫助。內容中盡量避免過於專業的術語,因為那看起來實在是太痛苦了!!

一、風險保障(必買)

 1、一家三口的消費型重疾險(主要特徵為買多少年保多少年,年支付的保費非常低,但是你如果沒有得大病,保險到期了錢也不還給你)
2、給大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消費型定期壽險(主要特徵同上,不保終身,不返還保費)2第二層次需求:有錢任性(有理財需求可以買)
3、教育保險
4、養老保險
5、非消費型重疾險(比如下文中介紹的絕大多數香港公司力推的重疾險,主要特徵為買10年或18年保終身,有分紅,看起來怎麼都不虧的那種)3第三層次需求:我就是非主流
6、醫療保險(一般在基礎社保之外一些大公司作為福利會給員工買,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買)
7、意外傷害險(看職業環境、興趣愛好等等的需求吧,該不該買見仁見智)
8、儲蓄和終身型壽險(特別適合需要避稅或有大額資產需要轉移的人士)

二、一家三口都應該買的保險—重大疾病保險

 先從目前公認一家三口必買的重大疾病險說起!原因你懂的,我們國家目前的社會保障情況,基本上小病你懶得報銷,大病你也報不了多少。為什麼很多人有了孩子之後開始研究買保險的事,也無非是害怕萬一孩子得了什麼病,明明可以治好,但是卡在沒錢上,那就太悲情了。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重疾險每年的保費會越來越高,比如同樣是買30萬的保額,如果你10歲投保投到40歲,到30歲的時候還是按10歲的費用交,但是如果你30歲才開始投保,投到60歲,那麼只能按照30歲人的健康情況每年交遠高於10歲孩子的保費。所以說重疾是年齡越小買越划算。正是因為重疾險是內地缺乏醫療保障的家庭首選應該買的險種,而現在又流行去香港買保險,所以香港三大保險公司都針對內地人推出了重疾險明星產品,後面我們會對這幾個產品進行比較。但是在介紹這些產品之前,要給大家解開一個誤會:去香港買重疾險不一定划算。
一般外行認為去香港買重疾險比內地買划算主要出於三個考慮:1、香港重疾險有分紅2、香港重疾險買10年(或**年)就可以保終身。3、香港保險行業運作相對正規,重疾險覆蓋的疾病種類比內地要多一些。
這裡我們必須再次重申前面說過的基本原則:你買保險首先目的是抗風險,不是用來理財賺分紅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只有消費型重疾險才是用來抗風險的,交10年保10年,10年內得病一次性賠你錢,過了10年你得不得病跟我再沒關係了,這種叫消費型保 險。所有有分紅的產品都不可能是單純的消費型保險,一定是理財型產品和消費型產品的搭售,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吧?那麼為什麼交10年保終身的產品不管有沒有分紅都不算消費型產品呢?統計學數字顯示,95%的人病死,只有5%意外死亡或者老死,這也就是說,一旦保終身了,那麼這筆錢保險公司幾乎肯定是要賠付給你的,那麼它實際上相當於是一筆「預留款」,你把一筆早晚要花的錢交給保險公司,讓他們拿去投資,說白了還是在理財,而不是在購買風險抵抗力。
對於香港買保險的家庭,香港大大小小150家保險公司里,下面這三家是經過時間歷練的大公司,相對來說是可以信賴的:
香港三大保險公司重疾險PK英國保誠明星產品A——危疾終身保計劃危疾是香港地區對重大疾病保險的簡稱,這個是主險,買10年保終身那種,保費在三家中相對較貴。 主要賣點:分紅表現較好,分紅第五年才有,不能隨意提取,只能在發生理賠時一次發放。舉 例:2歲男孩,購買10萬美元保額的此保險,7歲以前如果得病可以一次性得到10萬美元的賠付,7歲以後將得到10萬美元的賠償+分紅。由於是終生的,所 以如果一直沒有得病的話,分紅會一直累加,保險經紀一般會給你舉一個很長遠的例子,比如在他50歲的時候如果得了大病,將能得到加上紅利共45萬美元的賠 償。其他賣點:首十年出保,贈送35%~50%的保額。
美國友邦明星產品——泰然安心保、進泰安心保相對單純的重疾保障,保大病和身故,交18年保終身;泰然+額外35種早期疾病的保障=進泰,保費貴10%左右。 主要賣點:保費在三家的主推產品中最低明星產品C——多重進泰安心保進泰+癌症的3次賠付+其他組別重疾的5次賠付=多重進泰安心保,保費貴40%。 主要賣點:保障全,賠付多,還有分紅,而且是從第一年就有,第十年開始還多一個期滿紅利。
法國安盛明星產品D——康采、康諾康諾——與明星產品B泰然安心保相似,只不過按20年來算,比18年交的泰然保費要貴一些,不過是多了10年額外35%的保額贈送,這一點又與明星產品A保誠的情況類似了。 關於分紅:也與明星產品A保誠一樣,第五年才有,分紅不能提取,賠付是一次性發放。不過歷史性分紅數據一直不如保誠。 這三家大保險公司的明星重疾險產品,我該怎麼選?主要看三個方面,保障額度、保費、分紅。先把握一個大方向:如果你得了大病,你買的這個保險給你賠付多少錢,這才是重疾險的核心意義和主要功能不是嗎?這次去香港買的是18萬元保額的終身型重疾險,這就典型的是一個比較失敗的選擇,這年頭隨便得點什麼大病,18萬塊錢都不夠解決問題。按照國內目前醫療情況,把保額定在30萬比較合理,幾種主流的大病30萬都差不多夠看了,隨著時間推移如果面臨醫療費用上漲的問題,還可以追加購買,增加風險承受力。 看完保額就是看保費和分紅來比較買哪個划算了,想要保費低的選美國友邦進泰,如果看中分紅的就選英國保誠的危疾終身保。為什麼說如果確實理智地認為自己有投資理財的需求,那麼適合去香港買保險呢?請看香港與國內保險的PK
這是香港AIA和中國平安的兩個接近產品的保費對比,不難看出,香港獲勝(如果不考慮匯率波動等因素)
這是安盛和中國太平的兩個接近產品的分紅對比,香港勝。香港在分紅方面的確有優勢,而且香港的分紅一般和計劃書演示差別不大甚至超出很多(5%左右),而內地保險的分紅表現就沒那麼顯眼(2.5%左右)。畢竟香港的保險已經存在100年歷史,國內僅僅才20年。另外香港保險公司競爭激烈,也就會有更多好的產品實惠大家了。

三、壽險-家庭頂樑柱最該買

 1、買定期壽險還是終身壽險?買完重大疾病險,我建議第二步是給大人買壽險。壽險,也稱「死亡保險」,是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因此這是大人應該考慮的保險(發生意外後給孩子成長提供經濟幫助),小孩子可以不買。壽險分兩種,終身壽險和定期壽險,為什麼我們一般家庭適合買定期壽險而不是終身壽險呢?道理跟上面的消費型重疾險和保終身的重疾險類似。定期壽險買多少年保多少年,保費低廉,保額高。終身壽險保費比定期壽險貴很多,但是相應的,人早晚都是要死的,所以終身型壽險實際上帶有儲蓄功能,具現金價值。 舉例:小張買定期壽險,保20年,每年300元。如果改為買終身壽險,保到終身,他前20年每年竟要繳納3000元。也就是說,比定期壽險貴十倍!!!!不 過好處是當你急用錢時,你可以提出借款。所以這個適合什麼人??那些需要避稅或是轉移資產的人,細思極恐,還是不多解釋了。總之一般家庭買定期壽險就對了。
2、如何選購?選購定期壽險比較容易,花同樣的錢,保額越高越划算。需要注意的是,傳統壽險是「保死不保生」,其實意外導致殘疾比死亡更可怕,買壽險記得看「全殘」是否保障。
3、意外保險和定期壽險有何區別意外保險與壽險的區別是:意外保險的範圍就包括意外導致的死亡(全殘),而定期壽險是生命保障,也就是不管你是生病還是意外,只要死亡(全殘)都可以申請賠付。因此可以按照你的工作性質等實際情況購買。

四、關於醫療保險

 商業保險里的醫療險,分兩種形式:
1、報銷性質憑醫院的相關收費單據去報銷,且只能是報銷社保規定範圍內的藥品。而且這種保險不管您買了幾份,都只報銷一次。所以如果選擇這種商業險時,請一定先弄清楚是否與社保衝突。
2、津貼性質住院的每日定額津貼。針對住院而定的,投保之初已選擇好住院時每天能夠補貼多少錢了。這與報銷相互獨立不衝突,保險公司只按你買保險時選擇的補貼金額賠付給你。

五、教育養老類保險

 在重疾險的部分我們說到,如果有理財需求,去香港買保險是非常合適的,而對於理財目的的保險來說,其實教育和養老是比重疾更好的選擇。就有朋友在香港 購買百萬養老保險,這種保險可以作為一種理財工具,一來靠國家養孩子養自己都不現實,自己買個商業保險作為資金預留心裡踏實點,二來還有穩定的增長空間,是一種比較省心的理財方式。目前去香港買保險除了重疾,就是教育類保險最火了。不過我還沒有認真研究香港的教育養老保險,所以直接分享別人推薦的香港明星產品:
1、保證現金價值高類型推薦:保誠的守護星、安盛的真智珍寶、友邦的愛無憂特級、中國人壽(海外)的盈滿寶。
2、預期收益高類型推薦:保誠的雋升。這兩類產品早期可以照顧孩子的教育費用,後期又可以兼顧養老,具體數字不列舉,看了估計你也會瘋(太專業看不懂…………),感興趣的可以自己上各公司網站了解。舉例:保誠雋升1.3萬/年,交10年保終身,附有壽險和豁免,18-21歲,共提取8.2萬做大學學費,此時帳戶保證現金有10萬,不確定分紅有9萬。當孩子60歲的時候,帳戶總價值約為270萬,70歲約540萬,80歲之後都是過千萬的了,加油養生!
一些大家關注的熱門問題 ??我對保險完全不懂怎麼辦?記住幾個原則,先保大人,再保孩子。孩子優先買重疾,大人優先買壽險和重疾,其次再考慮教育基金和養老保險。如果能找到一個好的保險經紀人是最棒的,他能權衡幾家保險公司,為你選出最優方案。如果只是某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一般就只會推薦自己家的嘍。?我孩子是北京戶口參加一老一小如果得大病最高可以報銷15萬手術費,還需要買重疾險嗎?重疾險和醫療保險不同,你得了大病就一定會一次性賠付,買十份重疾,萬一得了大病可以申領十份賠付,不衝突。15萬按照現在的情況如果得了大病可能不一定夠用,建議再給孩子買一個15-18萬的重疾險作為風險補充。?買保險時應該與保險經紀人溝通哪些問題?
1.家庭年收入:告知你們家庭的總年收入,方便做預算。一般家庭,每年拿出總收入的10%~15%作為預算購買各種保險(教育金,養老金不算在內)。
2.家庭支柱:必須先把家庭支柱的保障做足,防止家庭支柱出現重大變故時導致整個家庭生活受影響。
3.家庭成員已有保障:如公費治療、社保、已有商業保險等。
4.家庭欠款及未來家庭生活所需費用:車貸房貸等。
5.自己對生活的預期:比如是否需要通過保險,來為自己準備養老金;或者,是希望通過教育險來為 孩子準備教育金,還是通過其他的途徑等等。
6.如實告知自己的身體情況。
香港買保險,需要親自去么?
必須親自去。夫妻之間允許互相投保,18歲以下的孩子,父母可代為投保。另外,如果你的保額不是很高(這裡指的是重疾險),一般不需要體檢,除非上千萬。正常三五百萬的,是不需要體檢的。但是要如實交代自己身體情況,例如是否吸煙,是否做過手術。通過剛才的解說,對香港保險的優勢應該了解了吧。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6-04-30
下一篇 2016-05-04

更多相關內容

  • 香港哪些保險產品適合內地人購買?

    香港已經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之經濟體,因此香港保險市場也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市場,任何保險公司都有均等的機會進入香港保險市場,同時香港保險產品也對全世界各國人士開放。 近幾年來中國內地客戶群成為香港保險人壽產品銷售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但…

    2016-06-05
    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