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理財:宣傳預期收益18%實際為「零」

很多內地消費者買理財,就沖著銀行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達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總行吧?而這種最高的預期是18%,最後實際收益為「零」的銀行理財產品,你還會買嗎?

拔高「預期」誤導客戶,銀行濫用規則誰來管?

「不說明實現概率,只宣傳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對消費者耍流氓!」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表示:銀行在設計產品時應少玩點技術,多講點良心,要對消費者負責。

此話一出口,圍觀群眾就呼拉拉地湊過來:啥情況讓上海消保委怒不可遏,連「耍流氓」這樣的字眼都拋出來了?也有人心裡開始「敲小鼓」:年前發了不少獎金,手頭閑散資金較多,正打算過了年買個理財產品啥的。可這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嗎,還能不能買了?您的關注,就是我們的動力!財辣姐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感覺這事還真挺棘手的。

1、收益率「看上去很美」,實現起來卻很難

引發上海消保委憤怒的,是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靠譜。上海消保委聯合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課題組做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17家商業銀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差距太大,簡直就是拿消費者「開涮」。

比如,華僑銀行的一款股票掛鉤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8%,預期最低收益率0,實際收益率為0;

江蘇銀行的一期「聚寶財富專享4號」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8.5%,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5%,實際收益率為1.5%;

光大銀行一款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7.25%,預期最低收益率為2.25%,實際收益率為2.25%。

您看出來了吧?這些理財產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預期最高收益率標得老高,而消費者真正的回報,是那個最低收益率!對此,很多消費者難以接受,認為我買理財產品,就沖著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達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總行吧?最高的預期是18%,最後實際 收益為「零」,這也太糊弄人了!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調查顯示,有1/3的理財產品是以「最低預期」收場,而能達到「最高預期」的產品,連4%都不到。也就是說,最高收益率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預期」,基本上都實現不了!

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楊寶華說,「最高預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實際上實現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產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銀行模擬測算的實際預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資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結果卻大失所望。

2、管住銀行的「套路」,還得靠制度

然而,對於消費者的這些抱怨,銀行並不認賬。因為按照相關規定,理財產品可以承諾保本,但不能承諾固定收益,這是與儲蓄或買國債的最大區別。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是與某類資產掛鉤的,包括與外匯、指數、股票或商品掛鉤等。由於掛鉤資產在市場上起伏不定,相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確定性,只能用預期收益率來表述,給客戶在購買時提供參考。

而且,這個預期收益率只是個參考,並非是對客戶的承諾。就算達不到,客戶也不能向銀行「興師問罪」。況且,銀行還給出了最高和最低兩個「預期」,實際收益率沒出這個圈,說明「預期」準確,沒毛病啊!別說實際收益率沒「出圈」,就算比「最低預期」還低,銀行也沒有任何責任!

銀行說的這些,也是實情。因為,市場波動誰也說不準,「預期」就是一個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實現誰也保證不了。可是,這就能成為銀行隨便「預期」的理由嗎?甚至靠拔高「預期」推銷產品,誤導消費者?

這還真問到點子上了!要不怎麼說銀行「套路」深呢,本來「預期收益率」是個參考指標,但現在銀行把參考區間拉大了:收益率可能是18%,也可能是0%。這一腳天上一腳地上的,消費者還怎麼參考?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啊!

實際上,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據和一整套演算法的。那請問銀行大佬們: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在3%—5%之間,那18%的「預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難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為真實統計下來,這些所謂的「最高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極小,就像扔一個硬幣,預測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幣豎起來的概率!這麼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餡餅有一拼吧?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誠信、不靠譜的,銀行更應該少講些數字、多講點良心。」 唐健盛表示,產品預期收益率產生誤導,投資管理過程不夠透明,信息披露不夠規範等,是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

可是,光靠銀行「講良心」,肯定是不能解決拔高「預期」的問題。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銀行濫用規則,最終還得靠制度。有學者提出,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應當標明實現的概率有多大,以利於消費直接作出判斷,這個最高「預期」是不是靠譜。

這是一個思路,但仍然管不住「拔高」問題。因為「預期」本來就是預測性質的,再讓銀行對這個「預測」進行預測,準不準銀行還是沒責任,老百姓卻被繞暈了!最根本的辦法,還是不讓這種被拔高的「預期收益率」出台,避免消費者受到誤導。比如,實現的可能性小於10%,就不能作為「最高預期收益率」!

當然,消費者自己也要清楚風險,理財產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銀行「吹」得有多高,購買時也要貨比三家,市場上大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這家銀行以往的產品收益情況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預期收益率高得離譜,您千萬別見錢眼開,還是多打幾個問號吧。

提醒消費者小心落入五大銀行理財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用戶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用戶眼球的一個撒手鐧。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二偷梁換柱,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用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塗的就買了保險。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用戶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如果被告知想要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另一款產品時,用戶就需要小心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被銷售人員 「忽悠」,錯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

陷阱三:延長募集期,導致收益縮水 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裡,用戶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對於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這在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例如某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6%,時間為30天,募集期為5天,如果用戶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購買該產品,那麼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6%×30÷35=5.14%,明顯低於6%的預期收益率。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由於理財產品都有額度限制,不少用戶為了搶額度,往往在產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購買。而在募集期內,資金一般按照活期計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計利息,這就會導致用戶的收益被攤薄,所以用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要被名義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條款」賺取超額收益 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如,某些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會規定 「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就是說,如果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8%,但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10%,那麼多出的2%就歸銀行所有。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如果發生虧損,需要用戶自己承擔風險,但是產生的超額收益卻歸銀行。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盡量遠離這些帶有「霸王條款」的產品。

陷阱五:避重就輕,信息披露不完整 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產品說明中關於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術語,普通用戶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信息,產品信息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項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消費者在投資前務必要看清事實,保持理性,謹慎投資。

另外,消費者還要看清相關理財產品合同條款。在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也有可能是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合同上也會印有銀行的標誌,但合同與銀行無關。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惟一的產品編碼,消費者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信息。凡無法通過中國理財網、公示代銷清單查詢到的產品,均非銀行正規產品,應予高度警惕

投資永遠是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風險意識最重要,投資之前先學習,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資。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7-03-19
下一篇 2017-03-20

更多相關內容

  • 香港重疾險和大陸重疾險的區別

    「 首先申明:國內重疾險和香港重疾險不在一個維度上,不適合正面比較。但是鑒於近期太多客戶想了解它們之間的差距,我們只有簡單做個分析吧,希望不要引發退保潮和玻璃心一地」 01、香港重疾險和內地重疾險保費槓桿   哪家公司保費低?後期…

    2018-11-06
    1.7K
  • 網上搜集有關(周大福保險)富通保險評價

    有關對香港保險公司評價的一直都是我們想做的,我們經過網上搜集,得到以下一些評價,有正面評價,也有負面的,希望保險公司可以重視起來,今天帶來的是(周大福保險)富通保險評價。 富通保險正面評價 有周大福的背景,感覺富通保險挺可靠的。 客服回復得…

    2024-09-11
    2.6K
  • 香港保險:你必須要知道的香港保險病史申報制度

    朋友們在投保之前,常有一些疑問:「投保人的病歷哪些需申報?哪些又不用呢?」,「沒有申報是否有影響?」「香港保險公司又如何查詢我的過往病史的?」 確定要申報的病史記錄 保險公司要求客戶在簽署合約時秉持最高誠信原則。這個原則不是兒戲,如果投保時…

    2016-12-15
    1.6K
  • 香港保險中的等待期和生存期

    接觸香港保險的朋友,應該對香港保險代理人給您講的保單中的等待期和生存期,這兩個期限的定義吧,今天我們仔細給大家講講。 2. 等待期 就香港重大疾病險而言,所謂「等待期」是指在保單生效後的90天內,投保人如果被確診患上重疾,保險公司是不予理賠…

    2018-03-18
    1.4K
  • 香港保險:想不超預算,入院前最好辦理《入院登記》

    之前友邦香港(AIA)的事件,讓很多投保人疑惑,我生病去醫院看病,我怎麼知道哪些可以理賠,哪些不可以理賠呢?香港保險公司也沒有給出很明確的說明和指引,其實,當病況並不非常緊急時,顧客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住院的「預先批核」,確定保險公司的賠償額…

    2017-03-14
    1.2K
  • 香港保險VS內地保險:香港保險與內地對癌症賠償的差異

    我們知道重疾險理賠前三位的重症分別是:癌症、中風、心臟病,根據香港保誠發布2018年保險理賠報告 癌症理賠高居榜首,所以對重疾險對癌症理賠非常重要,就有人問,癌症都是一樣的定義嗎?香港保險與內地對癌症賠償的差異是否一樣?今天我們針對這個問題…

    2019-12-23
    1.3K
  • 疫情當前 香港保險保單續費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今年疫情給香港帶來嚴重影響,前天港府發布最新入境政策,內地和海外人士入境禁令由7月7日延期至8月7日,具體參見:香港最新入境政策:內地來港隔離禁令延長1個月至8月7日,疫情給香港保險業帶來重大衝擊,同時也給已經購買香港保險保單的客戶帶來續費…

    2020-07-02
    1.5K
  • 香港保險投資理財怎麼樣?

    在當今的金融市場中,保險投資理財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的一種方式。而在香港,保險公司提供了多種投資理財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那麼,香港的保險投資理財怎麼樣呢?本文將為您介紹一些關鍵的考慮因素和策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評估香港的保…

    2023-07-13
    1.1K
  • 買香港保險,錢怎麼出去又怎麼回來?(符合國家法規)

    買香港保險時,遇到超過5萬美元,怎麼處理?如何合法合規的用每年5萬美元額度?購買香港保險後,獲得的理賠和分紅,怎麼在國內使用?

    2024-09-10
    6.8K
  • 香港保單分紅基本概念詳解

    很多內地客戶赴港投保,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的保單,除去消費型保險(醫療保險和意外險),基本都屬於分紅險,購買香港分紅類的保險除了理賠,還可以獲得分紅。那麼應該如何提取分紅?香港相對於內地,物價更高,人均收入高,為什麼香港保險卻相較便…

    2017-12-28
    17.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