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赴港買奶粉、搶黃金之後,如今「赴港投保」成為內地人追求的新時尚。面對政策的圍追堵截,購買熱情不減反漲。港產保單究竟美在哪裡?我們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單呢?
現象 內地居民保單佔比5年翻6倍 保障需求or轉移資產?
「實在是太火爆了,在保險公司門口排隊買保險,感覺就像在菜市場一樣」上周剛從香港回來的廣州市劉女士說,「基本上都是內地人在排隊」。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的數據,在香港保險業務中,2015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為316億港元,佔2015年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1309億港元)24.2%。這一數值在五年內,竟翻六倍。
據了解,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主要是兩種類型:一是追求個人保障,比如購買重疾險、意外險等;二是追求投資理財的分紅型保險,這類保險往往較大額。
「一般的醫療、疾病、意外等保險,香港的確有部分優勢」。博仕國際首席投資顧問張博在接受大粵財經採訪時表明,「
但是並非內地保險產品不具備優勢,張博進一步強調,「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產品沒有明顯的好壞之分,不同客戶的需求需要不同的產品解決方案」。
然而,真正吸人眼球的是投資分紅類保險。
最近一則「境外刷卡800多次購買2800萬保險」的新聞引發熱議,據消息稱,內地人士購買千萬保單已不足為奇,最高出現了億元保單,可見,赴港投保已不僅僅是購買一份保障那麼簡單。
研究員指出,香港很多保險產品是港幣和美元兩種計價幣種,有的保險產品甚至只有美元計價。去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的短期成因,造成了蜂擁赴港買保險避險的「羊群行為」。
繞過外匯管制、轉移資產是赴港投保的最大誘因。在內地,每人每年持匯上限是5萬美元,但是,在香港購買保險產品,客戶可以直接銀聯卡繳費,不用受每年5萬美元的外匯管制,因此香港保單成了一些客戶將內地部分資產轉至香港的有效工具。由於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資本管制限制少,日後客戶可將其在香港的資產再自由轉移至其他國家。
除了配置美元資產以外,港產保單也是不少富裕人士進行資產隔離、財富傳承的選擇。根據香港法律,大額壽險保單獨立於個人財產以外,即便投保人破產清算,這類保單也不受到債權人、政府徵稅和收費等影響,離婚也不可分割。當然,境內保單也有同樣的功能。
事實上,赴港投保給人民幣貶值預期的自我強化培育了微觀環境,給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帶來了額外的複雜性,也給內地金融市場和中資保險企業的成長帶來一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