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三個議題。其實講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個人反而覺得越簡單的問題我們越沒有弄清楚。
第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買保險;
第二個問題,保險作為一種商品,它的獨特性是什麼,和其他商品的區別在哪裡;
第三,我們應該怎麼買保險,應該買買怎樣的保險,站在我們客戶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講第一個:我們為什麼買保險?
我相信這個問題相對來講還是比較清楚的,我想大家不管是有的業務員朋友也好,或者是我們在保險公司做過培訓也好,其實我們為什麼要買保險,講得通俗一點,我們不是上帝,世界不會以我們的預期以及發展去規劃。我們總是對未來充滿嚮往,總是覺得未來是美好的,但是未來和意外到底哪個會先來是很難說的。
我們買房去貸款的時候,我每個月貸1萬塊錢的款,其實我們在內心中做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假設:我現在每月領1萬2千塊錢的工資,可以一直領,領到退休。因為沒有這工資,我就不敢每個月貸1萬塊的房貸,我現在也沒有那麼多錢買得起這個房子。其實我們是做了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假設:我這每個月1萬2千塊錢工資是可以一直領的。
但是問題來了,誰能保證這1萬2千塊錢的工資,我自己也好,或在座女同事的老公也好,誰能保證這每個月的1萬2千塊錢工資能一直領下去呢?上帝也不能保證。萬一出現一個意外,這1萬2千塊錢工資不能領的時候,我的房貸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保險了。
所以歸根到底,保險是因為世界不會以我們的規划去發展的,他有他自己的規律,太多東西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講作為一個人我們面臨哪幾個方面的風險呢?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有時候我們說什麼是風險,比如說人死了是不是風險?房屋塌了是不是風險?其實泛泛的來講,人死了不見得是風險,比如說壽終正寢就不是風險,那什麼是風險呢?英年早逝就是風險。因為英年早逝時他有太多對生活的規劃,他需要準備資金給小孩子讀書,他需要準備未來的資金還房貸,他需要準備資金給父母養老,他萬一不幸英年早逝了,那就是風險
所以簡單講什麼是風險呢?意料之外,才是風險。意料之外回到我們壽險來講,有三點:
第一,人走得太早,就是人死的太早。我們沒有完成我們經濟方面的責任,父母養老的錢、孩子讀書的錢、還房貸的錢都還沒有賺到,這是走得太早的風險。
第二,走的太晚,或者是活得太長。當我退休的時候我可能準備了100萬,按照每個月花3000塊錢計算,活到80歲剛好沒問題,但是萬一很幸運我活到了90歲,怎麼辦?最後那十年怎麼辦,錢沒了,人也老了沒法賺錢了,那怎麼辦?沒有更多的錢來養老,所以活得太久也是風險。
所以我們開個玩笑做人真的不容易,走得太早不行,走得太晚也不行,到底哪個點是剛好的點,這真是很不好把握。回到剛才那個玩笑,做人不容易,保險人人需要。
第三,生不如死,就是得了病要花很多錢。這個我非常有感觸,前兩天剛看了《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說家裡有個爺爺得了糖尿病,每天治療需要花很多錢,人其實都怕死,老人家平時都堅持去治療、堅持吃藥、注意飲食,但後來孫子得了白血病,需要花將近一百萬去治療。當爺爺知道以後,就拒絕接受治療,他要省下錢為孫子治病。而他不單拒絕治療,幾天之後還偷偷去自殺了,最後留下一句話:爺爺先走了,你好好治病。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三個風險,重大疾病需要花費的醫療費用會對我們的帶來很多的經濟方面的衝擊,將我們的預期規劃完全打亂。
從人壽保險的角度來講,保險主要幫助客戶解決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二點,我們應該買什麼樣的保險?
市場上的保險林林總總,前段時間有個統計數據說是有2萬多種,而且每家公司自己的產品都非常好,那我們到底怎麼挑,怎麼買,買哪一種,這中間應該把握幾個原則,我想第二點與大家分享這方面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