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接到一位客戶的諮詢,事實是這樣的:客戶本人在一家保險公司代理人購買該公司產品,之後該公司代理人指控其前保險公司上司,稱受該上司誤導而令自己和客人買錯儲蓄保險產品。該事件在網上被曝光後,其中不少網民也感到驚訝,受訪者身為持牌保險代理,竟然錯誤理解產品。
保險代理應充分了解產品性質及主要特點
就產品知識,保險業監管局《持牌保險代理人操守守則》訂明:「持牌個人保險代理及持牌業務代表(代理人)應就其可能進行受規管活動的各類保險產品的性質及主要特點,以及所承保及其相關的風險有充分了解。」
事實上,持牌保險代理為保險業最前線的從業員,是投保人及保險公司之間的橋樑。他們其中一個主要職能,是為潛在投保人提供產品資訊和意見,因此必須具備一定的產品知識。
產品培訓監察機制是否真空?
現時保險界的慣常做法,持牌代理除了要在保監局考獲牌照,亦要符合持續專業培訓規定,並須完成保險公司內部培訓,才可銷售保險產品。如培訓資料有誤,將會令代理誤導客人,影響客戶利益。
若然受訪者屬真實及為事實之全部,則不禁要問保險顧問的發牌機制是否有改善空間,保監局應否提升發牌或增加培訓要求?其次是保險公司內部是否設有機制監察內部培訓質素,例如會否要求於培訓過程錄音,並定期作出隨機抽查。
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不過,即使有個別保險代理質素參差,對保險產品知識一知半解,消費者也不必擔心,可以透過以下4個方法應對:
- 投保時,代理有責任提供產品小冊子、產品資料概要及保單利益說明書(如適用)等資料,以供投保人參考。投保人可以自行研究,進一步了解產品特性。
- 如對產品有疑問,除了向一名持牌保險代理查詢外,其實可以聯絡幾名持牌保險顧問,確保自己正確理解保單內容。
- 部份保單(如人壽及自願醫保)設有「冷靜期」。如投保人最終認為保險產品不合適,可於冷靜期內通知保險公司取消保單,並取回已繳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