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內地人赴港買保險熱情高,保險代理人「刷卡刷到手軟」的同時,相關保費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不過,據香港保險資訊網了解到,隨著去年四季度「境內銀聯卡禁在港刷卡購買投資性保險」等「合規指引」的發布,香港保險熱被指可能降溫。而在2017年伊始,對個人購匯用途監管的加強,以及全球性「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CRS)在港登陸,亦為內地消費者赴港購買保險增添了新的變數。
內地人赴港買保險,不僅因為香港保險具備更廣的承保範圍和更優的承保費用,另一方面也是基於香港保險可以提供以美元計價的保單,繞過換匯額度的監管,實現全球化的資源配置,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資產減值風險,對高凈值人群有很大吸引力。
然而,隨著對個人購匯用途的監管的加強,無疑為赴港購買保險增加了新的變數。保險業內人士表示,種種跡象顯示,香港保險已出現降溫苗頭。由於換匯難度加大,正常渠道下保險代理的大額保單越來越難做,目前一些香港保險代理公司已對此作出限制,開始傾向於數千美元的小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