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梳理過去一年家庭資產負債和現金流量
新年是一個新的起點,但這個起點是建立在之前的財務基礎上的。上一年的財務情況是新一年理財計劃的基礎和借鑒,只有及時總結上一年的財務情況,了解自己財務上的問題和可以繼續保持的優勢,才更利於進行新年理財規劃。
2、根據財務情況,重新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其實風險承受能力無非三種:保守型、平衡型和激進型。但是判斷個人/家庭究竟是哪種類型,並不能單看一種因素,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風險承受能力越低。
青年時期(一般定義為20-30歲)的投資者剛步入工作,買房、贍養老人和教育子女還沒有這麼快,通常有能力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壯年時期(30-50歲)的投資者工作相對穩定並且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經濟壓力也在增加,比如面臨買房、撫養教育小孩、供養老人、養車等方方面面的壓力,因此風險承受能力是在逐漸下滑的;而老年投資者(50歲以後),大部分是即將退休和已經退休的人,支出趨於穩定,但花費在醫療上的錢會增加,再加上沒有工作這個最大的收入來源,風險承受能力是最低的。
【 資金量 】
資產實力雄厚的投資者,即使其投資失敗,所賠的那些錢也不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風險承受能力比較高;而資產實力薄弱的投資者,一旦虧損可能對其生活構成負擔,因此風險承受的能力相對較低。
【
如果目標是長期且剛需的,比如,為了孩子往後的教育費、家人的醫療費、買房用的,那麼投資就該以中低風險的投資為主;如果單純為了資產的長期增值,那麼投資中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風險資產的配置。
【 主觀風險偏好 】
有些投資者在投資的時候,可能不會考慮自身財務狀況的好壞,一股腦的選擇高收益的產品,那麼主觀上來說,這類人群屬於風險偏好型投資者;而有些人即使有一大筆閑錢,也堅持存銀行,頂多再買一些債券或者銀行理財,這就是典型的風險厭惡型投資者。
【 資金流動性 】
這需要投資者對未來的支出有大致的預估,比如預計未來多長時間會需要支出一筆資金。如果對未來支出心裡沒數的話,投資就要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不建議購買那些有長期封閉期的產品;如果未來支出穩定的話,再將資金進行優化配置。
3. 設置一個理財目標,或者繼續完成已有的目標
如果過去一年我們已經實現了某個目標的話,那麼新年的開始,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財務情況,重新制定一個合理可行的目標。
切記,這個目標一定是符合自身財務情況且能用數字量化的目標。不能是那種「月薪3000,兩年內攢夠50萬」的迷之目標。可以是「月薪8000元,今年攢夠5萬元」或者「15年後,要給孩子攢夠屆時出國留學的100萬元」。
4. 把用於個人/家庭保障的資金,提前預留
保險的配置,應該提前於投資賺錢。
意外事故、患病就醫,各種風險威脅著生命,同樣也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所以我們必須採用一種應對人身風險,並且最大限度的降低經濟負擔的方法。在投資規劃前,首先做好保險規劃,給該買保險的人買對且買足保險。
第一,優先給家裡的經濟支柱買保險;
第二,先給大人買,再給孩子買;
第三,純保障類的保險優先於投資理財類的保險;
第四,身背房貸,建議購買定期壽險,防範還貸期間的人身風險。
5、優化或重新制定投資組合
相信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屬於前面提到的平衡型投資者,也就是不喜歡高風險,但也不甘於無風險的低收益投資。所以,在此之前推薦的投資組合,都是以攻守兼備的長期穩健投資為主。
基金定投能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投資期限足夠長,能夠充分攤薄成本,提高收益;
第二,不用花更多的精力在擇時上;
第三,強制每月儲蓄;
說到這兒,想借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夏普,就是提出基金績效評價標準化指標——夏普比率的那位經濟學家的話,咱們共勉一下: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91.5%歸功於正確的資產配置,4.6%來自於選擇投資目標的功力,1.8%取決於進出場時機,2.1%必須靠上帝保佑。所有創造收益的因素中,大類資產配置創造收益的能力是90%以上。
——威廉 · 夏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