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30歲後,身體就開始傳遞衰老的信號,這個時候很多人會選擇買商業保險來保障自己的未來,尤其組建家庭後,如何選擇保險?先給孩子買還是大人買?是買內地險還是香港險?
1、購買保險,先給大人買還是先給孩子買?
根據鳳凰網健康頻道提供的一項樣本量為1678人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面對保險先給大人買還是先給孩子買這一問題時,72%的網友認為買保險應該先給大人買,僅17.94%的網友認為應該先給孩子買;然而真正到了購買階段時,卻有44.1%的網友給孩子買了保險,僅有51.73%的網友給自己購買了保險。
而記者在一次朋友聚會時,也做了小範圍的調查,飯桌上總共10個人,在座的大人們買保險的不到1/3,而家裡的孩子100%都有商業保險,可憐天下父母心。
2、五年時間,內地赴港買保險總額激增7倍
事實上,隨著大家保障意識的提升,買保險已經不再只是高端人士的選擇。從今年年初開始,內地客戶去香港排隊買保險就不斷的見諸報端,不少白領、寶爸寶媽在考慮買保險時也都將目光投向了香港,在一些育兒論壇組團去香港購買保險甚至已經成為重要的營收項目。
官方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這個趨勢。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內地訪客所新造保單保費為316億港元,佔2015年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4.2%;而2010年,內地訪客到香港新買的保單費總額僅為44億港元。5年來這一數字激增7.2倍。
張利凱透露,部分香港保險產品性價比較高,同等保障的保費相對有優勢,相同保費能獲得相對豐富的保障,在投資屬性方面,部分香港產品的利益演示水平相對較高,且不少香港產品實際分紅收益能達到或超過利益演示,同時還可以實現多幣種資產配置,是最近幾年香港保險不斷火熱的原因。
3、同類產品,香港保險比內地保險便宜近三成
他介紹,保險產品較複雜,較難單純比較價格,可以通過影響保險產品的精算要素來對比保險產品。保險產品的主要精算要素有死亡率、定價利率、費用率和投資收益率。
首先,香港人的平均壽命(女性平均壽命86.7歲,男性平均壽命80.5歲)高於內地的人均壽命,死亡率較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意味著較低的保險產品價格;
其次,香港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內地也已經實現定價利率市場化,整體上,香港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有一定的競爭力,通俗地講,較高的定價利率意味著較低的價格,而且定價利率的優勢在較長期保險的價格方面體現的更明顯;
第三,香港保險市場相對發達,人們保險意識較強,營銷費用率整體水平較低,這也會體現在產品的價格上。另外,部分香港保險產品的利益演示較高,吸引了客戶,且近幾年的實際分紅基本能實現利益演示水平,也為客戶選擇提供了支撐。
記者調研了同屬於內地某保險集團的在內地和香港的兩家人壽保險子公司的產品,同為終身人壽保險,相同保額,相同交費年期,香港公司的價格不到內地公司價格的七成;同為重大疾病保險,相同保額,相同交費年期,兩家公司的產品價格相近,但香港公司的產品提供的保障範圍較寬,提供多次給付,而且,還具備分紅功能。
4、範圍廣大:內地赴港購買保險最愛重疾險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發布的數據顯示,內地前往香港購買保險最愛重疾險和分紅險。
記者身邊的一位朋友近期也赴港為自己購買了重疾險,她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去香港購買重大疾病險,是因為香港保險保障範圍則大得多,涵蓋了儘可能廣的疾病,且提供輕症保障和多次給付,不再是「保死不保生」。
而一位香港某保險公司的保險經紀人也向記者透露,目前香港的保險是全球保障,「只要你在香港買了保險,不管你是工作、學習還是怎麼樣,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疾病或意外,均可享受香港保險產品的保障」。該經紀人還透露,目前包括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居民也開始逐漸考慮來香港購買保險產品。
在沙龍上,張利凱也以重大疾病險舉例,「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險在世界範圍內都是較先進的,這得益於香港較高的醫療水平,這也是香港保險業激烈競爭的成果。」另外,他還強調,多數香港重大疾病保險具有分紅功能,這一點內地的重大疾病保險暫時還未提供。
潛在風險規避:拒絕地下保單
由於保險是屬地化管理產品,如果要購買香港保險,必須要本人去香港簽約,同時要到香港保險公司的認證處做認證,包括簽署認證文件以及口頭說明是否在香港簽署所有文件。
張利凱提醒想要購買保險,但又想省事兒的內地居民,「如果沒有以上的流程,並且為了省事兒,選擇在內地簽署合約,這樣的合約保單在業內叫做地下保單,會面臨潛在的法律風險。
重疾險風險規避:注意保障範圍。
由於保險出險後的理賠手續較繁瑣,還會涉及內地和香港對醫療診斷、憑證的互認的問題,因此投保時一定看清楚合約條款和保障範圍。
居民在投保時,一定要看清楚保單所涵蓋的內地醫院名單,「如果你已經購買了香港的重疾險,在生病後選擇在內地就醫,那麼一定要注意,就醫的醫院一定要在香港保險公司指定的醫院,才能獲得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