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投資理財「相對回報」,就會提到「絕對回報」,有關絕對回報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詳見:什麼儲蓄理財產品可以做到「絕對回報」?,今天我們會仔細給大家說說投資理財中的「相對回報」。
什麼是「相對回報」(relative return)?
於投資目的而言,「相對回報」與「絕對回報」不同,投資者並非追求固定的回報率,而是以追求較高回報為目的投資,也可以理解成追求「額外回報」(Excess Return) 。
「相對回報」可分為廣義及狹義,前者是與所有投資回報比較。投資方法不限於高風險及低風險的資產,而是按照投資環境、市場價格及趨勢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並取得較高的回報排名。
後者則是與某一類資產比較。投資方法則視乎投資者目前的投資模式,一般是以同類型的平均回報為目標,取得在某類資產中較高的回報排名。
「相對回報」與什麼作比較?
想追求更高的「相對回報」,首先要了解要比較的基準是什麼:譬如是投資香港的藍籌股,狹義上是未來投資期內的回報要超越恒生指數的升幅,廣義上即是未來投資期內的回報要超越其他市場的股票,甚至是其他類別的投資(譬如是債券、物業、商品等等)。換句話說,追求「相對回報」要了解同類資產的表現,甚至要了解整個市場所有資產類別在指定投資期內的回報排名。
股市、債市、樓市及商品市場都有各自的基準指數,這些指數的作用主要是量度平均回報,因此「回報跑贏指數」便是相對回報的標準之一。當追求「相對回報」的程度越高,投資者要比較的資產類別便越多,投資難度也會越大:
譬如一般我們會先和同行業、同市場及同類別的指數作比較,但當投資者想在不同投資環境下也能取得較高的回報,在整個投資組合中便需要混合更多資產類型,而且可能要不時從股票、債券、物業或商品的投資中調整投資的比例,以期達到更高的「相對回報」。
最容易誤解「相對回報」的三大謬誤
謬誤一:「相對回報」只需考慮回報高低
雖然「相對回報」首要考慮的是預期回報,但一般我們會先以同風險級別的資產作比較,因為不同資產的風險並不相等。而要承受更多或更少的風險,則可透過「風險溢價」(risk premium)去決定:「風險溢價」即是回報比「無風險回報」更高的部份(risk-free return,一般以美國國債回報為基準)。一般情況下,我們只會考慮風險溢價是正數的投資。換句話說,如果在投資期內美債的回報是2%,我們應該預期回報超過2%才會採用其他投資。
謬誤二:「相對回報」的投資期
有不少人會參考過往數據,譬如股票的過去十年的平均回報比定期、債券的回報更高,所以他們認為只需投資到股票資產上便可以取得較高回報。但如果只用某段時期量度「相對回報」,又或者投資期與參考數據不一致,很容易會出現盲點,令投資蒙受損失。譬如在熊市,投資到股票的回報排名一般比其他投資其他資產差。如果投資期太短,投資者以「相對回報」為基準時應該要更著重投資回報的最大波伏。
謬誤三:「絕對回報」與「相對回報」不能共存
雖然「絕對回報」與「相對回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方向,然而在較惡劣或較難預計的投資環境中,追求「絕對回報」也可能為投資者帶來相對其他投資更好的回報。另一方面,在追求「絕對回報」時,也可以透過「相對回報」的概念剔除回報太低的選項,譬如1年期定期存款的回報率只有2%,但1年期美債的回報率為2.5%,我們便應停用定期存款的方法儲蓄。
追求「相對回報」的優點
預期回報一般較高
「相對回報」以超越市場平均回報為目的,如果能夠挑選同類型中較優質的資產,或者剔除同類型中較差的資產,便有機會取得較別人更佳的投資回報
分散風險的能力更高
在考慮「相對回報」時,投資者會預判未來投資情況再選擇較合適的資產作投資,理想的情況下可能配合不同的投資工具,平衡不同情況下的風險
追求「相對回報」的缺點
投資要求較高
雖然在理想的情況下,追求「相對回報」可以令你取得更佳的投資回報及降低風險,但是投資者必須長期緊貼市場情況,並且要了解更多投資的選項才可能獲取相對較佳的投資回報。如果對不同的投資工具沒有全面認識,相對較難追求「相對回報」
投資組合需要不時改變
由於「相對回報」是與其他同類型資產做比較,當市場出現更好選擇或更好機會,投資者便要及時轉換投資內容;或者當市場投資環境變得惡劣時,投資者可能要尋求更穩定的資產投資。亦因為投資組合需要經常調整,投資者需要花費在投資的時間一般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