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實施和中美互相要求領事館撤離,兩國關係踏入史無前例惡劣情況,美國宣布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雖然暫時未有涉及香港聯繫匯率,但有人卻擔心因為現時全球絕大部分銀行交易是使用簡稱為SWIFT的金融結算系統,一旦美國禁止香港銀行使用SWIFT,甚至乾脆禁用美元,沿用已久的聯繫匯率便要無奈脫鉤,對香港打擊很大,但是對香港美元保單沒有影響。
人民幣貶值抵銷關稅
近期有幾位內地朋友,不約而同地問我,如果要為人民幣貶值做一些資產調配,可以怎樣安排。其實,在香港提供的很多投資理財產品,不少都是以美元報價的,當中尤以保險產品最普遍。
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保險公司主要透過買入債券去對沖他們出售的美元保單,而美元債券是市場上流通量最高、年期選擇和品種最多的金融工具。
因此,早年很多保單都只有美元單位,後來因為市場需求甚殷,保險公司推出新產品時,才特意提供港元和美元兩種貨幣的保單供客戶選擇。
真的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10年前的金融海嘯後,一方面因為美國大量印鈔,令人擔心她的前途;另一方面,內地匯率改革之後,人民幣匯價不斷上升,令人十分憧憬。當時很多客戶都問,有沒有人民幣報價的理財產品和保單呢?
但由於人民幣不是流通貨幣,大部分保險公司都不容易買到足夠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尤其是債券去對沖手上的人民幣保單,所以,當時香港只有小量中資保險公司可以提供「真正」的人民幣保單!
我說「真正」的意思是,很多保險公司當時提供的所謂人民幣保單,其實都只是儲蓄產品,沒有人壽保障。即是說,萬一受保人身故,保險公司不用去找一大筆人民幣來作賠償,只有極小數中資保險公司可以在香港提供有人壽成分的人民幣保單。
但風水輪流轉,現在市場上的美元理財產品和美元保單又再度受追捧了。過去幾年,很多內地人就是透過來香港買大額儲蓄保險(當然是美元保單),來分散人民幣貶值的風險。
外匯市場有周期性
其實,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個「長遠」的問題呢?我說長遠的意思是,因為很多理財產品的年期都比較長,尤其是保險產品,萬一將來美元匯價真的大跌,我們就算獲得了帳面的回報,但計及匯價上的損失,仍然有可能得不償失的。
我曾經在本欄多次指出,外匯市場是周期性的,10年前美元受到揶揄,很多人都不想持有美元資產,而人民幣就成為新寵,但幾年過後,這個現象不是完全逆轉嗎?
10年前,我去英國倫敦唐人街吃餐蛋面時,英鎊匯價是16算,這是我人生中吃過最貴的餐蛋面(連1杯凍檸茶要180港元左右),但現時英鎊只是9算左右。
但難保10年後,英鎊又會變成強勢貨幣。
因此,回應我在上日的文章中所說,「分散投資」就是最好的應對辦法,如果你手上完全沒有外幣,那就應該考慮減持一些港元,轉持外幣,而買美元的保單也許是其中最簡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