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在揣測中國保監會對香港保險到底持什麼態度,包括國內保險從業人士、香港保險從業人士以及香港保險的投保人。
今天,2016年4月22日,我們終於等到了中國保監會的官方聲音,提示內地居民赴港投保五項風險。這五項風險分別是:法律風險、匯率風險、分紅風險、退保風險和條款風險。
大陸保險和香港保險就像國家的兩個孩子,與其看兩個孩子相互指責,還不如家長出來客觀的給個評價。只是這個評價不是一次性給出的,3月22日人民網刊登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對香港保險的評價:保障高、穩定且較高的收益。黃洪副主席只講了香港保險的優勢,估計是國內保險公司的領導不滿意了,於是乎保監會發文提示香港保險風險。
股市和銀行哪個好,風險偏好的人想把錢放在股市,風險厭惡的人想把錢放在銀行。開戶時證券公司都會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所以,不是有風險的就不好,適合的最好。
國內保險有沒有風險?我們可以看到保監會對銀行保險、相互保險、保險欺詐同樣做了多條風險提示。
再來說說,保監會提示的五項風險。
1、法律風險
這點很中肯,香港保險適用香港法律,受香港法律保護不受大陸法律保護。100萬港幣以下理賠糾紛投訴索償局可以免費處理,100萬港幣以上的案件的通過訴訟或仲裁。對於國內客戶來講一則不熟悉香港法律,二則香港律師費比較貴。
2、匯率風險
匯率是把雙刃劍,風險和收益並存。結果取決於美元和人民幣之間長期的博弈。
3、分紅風險
非保證收益部分理論上保險公司是可以不兌現的,確實存在風險。但事實上,保險公司都非常注重聲譽,我們看到香港一家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幾年前收購了香港一家小公司,這家小公司承諾給客戶的預期收益,非保證的,年化10%,被收購5年後,接手的公司依然每年兌現10%的派息。
香港分紅是不保證的,但保險公司每年會郵寄分紅報告給客戶,檢視實際值和預期值之間的差異,並且在保險公司官網公布不同時段、不同產品的分紅數據。從已經公布的數據看大部分年度都是100%或者略高一些兌現,只有遇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年份會低於預期值。
國內的計劃書和分紅通知是完全不比較的,只告知客戶當年分紅、累計分紅,保監可以在這方面學學香港,要求國內保險公司也做個分紅數據檢視。
4、退保風險
香港保險前兩年退保現金價值基本為零,國內保險前兩年退保金分別為所交保費20%、40%左右,這點確實比香港好。反過來想,買保險是為了獲得保障,為什麼短期就要退保呢?考慮清楚才買,沒考慮清楚不要買,這點很重要。
5、條款風險
香港的繁體字和表述習慣確實跟國內有些差異。無論投保國內保險還是投保香港保險都要仔細閱讀條款,尤其是保險責任、除外責任部分。香港保險的銷售普通話還是很好的,大部分都是大陸移民或者大陸到香港讀書的學生,所以溝通上不存在任何障礙。
為什麼今年中國保監會格外關注香港保險呢?主要是大陸居民赴港投保的規模大、增速快。去年大陸赴港投保新契約保費達到316億港幣,同比增長30%,國內同期壽險新契約保費在2500億人民幣左右,赴港投保新契約保費佔國內保費約10%左右。而且赴港投保件均保費達到16萬港幣,都是國內的高端客戶。
玫瑰雖美但是也有刺,帶刺的玫瑰不影響人們對她的喜愛!香港保險買不買,自己定吧,我只能告訴你數據顯示買香港保險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