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戶赴港投香港保險-各類管制措施相繼出台,激發了媒體極大的關注熱情,但處於輿論漩渦中的大量的香港保險銷售人員以及香港保險公司從業人士,卻依然保持樂觀,因為按照以往的經驗,政府越是管制,媒體越是唱衰,人們越急於投保香港保險。就像是「狼來了」的故事,喊了很多次,但人們沒有一次真正見到了狼,見到的只是越來越多的急於投保的人們。「他們已經錯過了之前的政策寬鬆期,預計之後管制還將升級,所以反而想儘快投保。」一位香港保險公司從業人士如此概括投保香港保險的內地客戶的心態。
有業內人士直言,很多人投保香港保險往往追求的是一種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建立需要方方面麵條件的改善,短期內,香港保險依然有著內地保險產品難以取代的優勢。
資本管制升級,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熱情依舊
今年以來,針對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相關部門的資本管制不斷升級,但這似乎並不能阻擋人們的熱情。每一項政策出台之後,人們總是能找到應對的辦法。
2016年2月,銀聯國際明確從2月4日起,銀聯卡每次交易限額最高5000美元,雖然規定了每次的交易限額,但由於並未對交易次數進行限制,人們通過多次刷卡依然可以實現投保高額香港保險的目的。
到10月底,銀聯國際再度升級資本管制,強調境內居民使用銀聯卡購買保險產品,只允許投保經常項目下的人身意外險和疾病險,但不允許投保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因為這屬於資本項目下的交易,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
這一政策實施之後,通過銀聯卡購買香港壽險保單的情況確實呈斷崖式下滑。據媒體報道,銀聯卡境外保險交易已由10月的80.6億元人民幣降至11月的0.3億元人民幣,下降幅度超99%,但這只是一個支付渠道的情況,並不能真正反映內地客戶投保香港保險的實際情況。
「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肯定是更麻煩了一些,但也從更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開拓其他付款渠道的熱情。現在人們為了投保香港保險,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位在內地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專門負責香港保險有關事宜的人士如此表示。
據了解,對於大多數投保金額並不高的內地客戶來說,嚴格執行銀聯國際的相關規定影響並不大。雖然不能刷銀聯卡,但是仍然可以刷「雙標卡」,以及單標外幣卡,所謂「雙標卡」,即同時標有銀聯以及VISA,或者銀聯以及Master兩種標識的銀行卡。
對於少數高端客戶,需要大量的資金,也仍然有多種途徑可以選擇,只不過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例如,在國內某些銀行存款,再到該行的香港分支機構進行貸款,一般也可以貸到七八成左右。
但壞消息接踵而至,近期,受到有關政策的影響,「雙標卡」被宣布即將停止發放,而單標外幣卡,VISA以及Master也即將採取和銀聯卡相同的資本管制措施,即不得用於在投保資本項目下的境外人壽保險以及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
即便如此,在一些香港保險從業人士看來,這仍然不能改變什麼,因為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赴港投保客戶的需求。他們只需要在香港開設一個銀行賬戶,通過電匯的方式匯至該賬戶,就依然可以投保香港保險,更小額的投保,甚至可以直接通過現金支付。
數字也表明,他們的這種樂觀並非毫無依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儘管在今年年初即開始升級資本管制,但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保費收入依然取得了驚人的成長:前三季度,內地訪客投保香港保險的新單保費已經達到489億港元,超越去年全年數據,在香港當地個人業務總新單保費中的佔比也達到了37%,同比上升15.3個百分點。
香港本地管制同步升級
對於發達的香港保險業來說,由於競爭激烈,依靠當地居民的消費,其成長性已經有限,來自內地客戶的保費收入已經成為其目前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但當地監管機構出於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需要,當地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出於競爭的需要,香港當地針對香港保險業的管制其實也在逐步升級之中。這成為了除內地有關政策之外,有可能影響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出於防範風險的緣故,香港保險監理處正逐步完善對於消費者的保護機制。這其中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監理處將升格為保監局,而隨著升格的完成,其對於市場的規管權力也將進一步升級。
此外,香港保險監理處專員梁志仁在內地參加公開活動時曾介紹,鑒於香港保險最受歡迎的分紅險產品保證收益較低,而非保證收益較高,容易造成銷售誤導,導致消費者投訴較多的情況,香港保險監理處已經決定要實施更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自 2017年1月1日開始,要求保險公司通過其網站公開它們的分紅產品的非保證紅利的實現率,還有萬能險過往的派息率。以往,香港保險公司在銷售分紅險時,往往只提供一種演示收益,但是現在香港保險監理處也會要求保險公司同時演示投資情況較樂觀及較悲觀的推算。
受此政策影響,香港當地一些保險公司已經開始有所行動,其中,在內地客戶當中知名度頗高的保誠就在11月中旬下調了其王牌產品「雋升」的預期收益率。
而這還只是香港當地對保險業管制升級的一個方面。『慧保天下』得到的一份資料顯示,自2017年1月1日開始,用內地發行的銀行卡交納保費,無論是首期還是續期,客戶均需要額外支付2.9%的行政費。手續費的提升,無疑將大大提升使用內地發行信用卡交費的消費者的負擔。
但一位香港保險從業人士認為這些措施仍然「不足為懼」,他認為,就香港保險產品本身而言,某些產品依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這是內地保險業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而就支付方式的進一步受限,他則認為「方法總是比困難多」。
構建消費者「安全感」仍需時日
隨著近年來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熱情高漲,香港保險已經成為了一種廣受關注的社會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慧保天下』曾試圖進行理性剖析,但發現香港保險問題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理性剖析所能解答的,這已經成為一道融合了政治、社會、宏觀經濟、法律、道德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題。而圍繞香港保險,保險從業人士也儼然已經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個派別。
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是,內地客戶投保香港保險產品的熱情依舊高漲,保費收入增速也依舊迅猛,一些香港保險從業人士也直呼看不懂這其中的「邏輯」:似乎是監管越限制,媒體越質疑,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熱情就越高漲。
一位在香港地區某保險公司工作的人士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已經錯過了政策寬鬆期,預期以後政策會更加嚴格,所以反而想儘快投保」。
他承認這其中存在很多非理性因素,也包含一些銷售誤導的因素,但他認為,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人們缺乏「安全感」。「投保香港保險的主流人群其實是工薪白領階層,而人們更注重的其實是安全、價格、收益以及流通性。」
在這位人士看來,這種對於安全感的訴求,不但融合了對於風險保障的需求,對於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還包含著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預期,對於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期,對於國內保險公司的不信任等等諸多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種更大規模的資金外流,據央行旗下《中國金融時報》報道,2016年以來截至9月8日,公安部門共破獲有關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案件56起,初步統計涉案金額高達萬億元。
或許正如一位學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言,「當我們看到錢在流動時,其實,我們看到的不是錢,而是人心」。
而要解決「人心」的問題,顯然也不是單純的提升資本管制就可以解決的,抑制資本外流,既需要宏觀經濟環境的好轉,也需要法律法規的健全,同時也離不開內地保險公司自身產品設計、客戶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而這註定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