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其「低門檻、高收益」的特點吸引著很多90後理財小白進入這個市場。
然而,頻頻發生的互金平台跑路、違約等亂象,也讓年輕投資者認識到其中的風險,回歸優質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強制儲蓄和投資。
香港保險走俏
他說,最初產生購買香港保險的起因是妻子的同事在單位體檢中查出重病,治療花銷巨大。由於該同事之前並未購買任何商業保險,因此自己需要承擔很大一筆費用。
「我們決定買重疾保險後,對比了國內和香港的同類型產品,發現國內重疾保險基本是消費型,即投保者在投保期限內未發生保險範圍內的重疾情況,則投保額歸屬保險公司。
少部分有返還型,即投保者在投保期限內未發生保險範圍內的重疾情況,保險公司會在指定的時間返還本息的產品,需要在保單到期之後才能返還保費,收益很小,且中途不能退保。」
相比之下,他所了解的香港同類型保險基本為返還型、可中途退保、理賠情況更寬泛、未發生理賠情況下投資收益高等優勢。
「我們在深圳,去香港投保便利,每年交一筆保費就當定投了,並且我們購買的保險是以美元結算,現在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這樣做可以對沖匯率風險。」他說。
陳軒的例子並非個例,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赴香港購買保險,不僅是為自己購買一份安心保障,也作為一種投資方式。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收入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僅為7.5%,而2015年該比重上升至24.2%,助推香港保險全年保費收入達到1313億港元,同比上升15.1%。
2016年以來,這一數字繼續增長,一季度內地居民赴港購買個人壽險新單保費達到132億港元,相當於2013年全年水平,與2015年全年的316億港元相比,佔到41%。
業內人士分析,過去更多是中產人士購買保險,現在年輕人的保障意識和強制儲蓄意識越來越強,而香港保險的優勢不僅在於種類多、保費相對便宜,另外由於保險機構可投資的標的範圍更廣、渠道更多,因此提供的保費收益更高。同時,為投保人提供一種門檻更低的對沖匯率風險的辦法。
新基民偏愛定投
新基民小李,在聽完台灣「定投教母」蕭碧燕在嘉實基金組織的幾場全國巡講後,便堅信定投基金能夠幫他將擇時的風險降到最低。
「剛進入基金市場,沒什麼投資經驗,在挑選基金方面可以通過一些基金材料、歷史業績、銀行客戶經理推薦進行選擇,但擇時是大難題,老基民都沒法做好。聽完嘉實的講座,覺得定投對基民尤其是新基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他說。
對於90後熱衷的香港保險,近年來內地人紛紛赴港購買,這些人也和陳軒一樣,看到了香港保險所具有的投資理財優勢,在這裡總結一下,無非就是這幾點:
1、香港保險的較內地便宜,但是保額高
2、投資回報率高、保費低的同時分紅也高
3、美元險種,對沖人民幣單一投資風險
90後漸漸成為社會的新興力量,在社會的各個行業嶄露頭角,收入也漸漸上升。這個時候也是90後培養理財習慣和理財能力的關鍵時期。
要想順利實現中長期理財目標,未雨綢繆必不可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風險規避,重病、殘疾、身故都是人生可能遇到的風險。
針對這些風險,保險就能給你重要的保障,它能保障你在風險來臨時不至於手足無措。年輕人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馳騁前行,自然需要早點做打算。
保險,其實是一種保障機制,用來規劃我們的人生;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
保險自然也是理財投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保險對於理財主要體現於:家庭保障、子女收益、應急現金、財產保全,這無論對於剛踏入社會的90後,還是已經在收穫家庭、事業的70後、80後的生活都有著很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