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保險公司的拒賠邏輯

在重疾險、醫療險、定期壽險等保障型保險部分,全球各地產生的拒賠case,可以說是多不勝數。畢竟現代保險行業都已經發展了一兩百年了,各個地區各個保險公司總體的保單基數本身又很大,每個投保人的自身情況又有較大差異。所以可以說是,世界上沒有一家保險公司不存在拒賠

在現在,拒賠也仍然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沒有拒賠是極不正常的。正如在淘寶上購物只有一種店沒有差評,那就是人為刷出來的店鋪但拒賠仍然是小概率事件,絕大多數的保單都在正常行使它們應有的功能與效力。惡意拒賠對每個人也都沒好處,只要是保險公司的人智力都正常,基本上是不會出現惡意拒賠的情況。

對於投保人來講,沒及時拿到錢,可能耽誤治療,影響他及周圍人對保險的看法,從而可能形成社會固有偏見(你懂的);

對於保險公司來講,因為一個惡意拒賠吃官司,砸自己招牌,上媒體,被相關部門調查,成本也非常之高。而且保險行業現在總體的情況是,很多保險公司利潤非常之高,比如平安去年凈利潤1000億;平均每個理賠的金額又並不高,比如一般都是在20-30萬。所以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也沒必要去無故的拒賠,不然的話,保險公司也早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拒賠或是由於不專業靠譜的保險顧問誤導銷售,或是由於投保人故意隱瞞現時健康狀況,等等。其根本原因都是我們在進行投保時,沒有將「健康申報」這個核心問題處理好。同時,在後面我們真正發生保險事故,進行保險理賠申請的時候,「不幸地」被保險公司抽中,列為可疑case,而被進行保單調查。最後,保險公司通過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之前投保時的資料對比,發現了有明顯差異的申報信息,從而產生了拒賠。

影響一個保單是否是可疑Case,是否會被保險公司抽中進行保單調查的最大影響因素是理賠時間。最最常見的可疑case的情況是,剛投保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產生理賠申請。比如說我投保了一份重疾險,在過完冷靜期之後,就馬上申請理賠。這種情況一般就是可疑case,大概率是會被抽中調查了。如果被調查到有明顯不實的申報信息,那麼大概率就是會拒賠了(除非自己的保險顧問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比如說他是保險公司營業部門的絕對大佬,可以對理賠部門施加影響。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如果他有這個本事的話,那麼肯定就會在前面把健康申報處理好,直接把拒賠扼殺在搖籃里了)

在理賠時間這塊,這個臨界時間點一般是2年,即投保2年以上的理賠申請,被列為可疑case和被抽中調查的概率會飛速地呈直線般降低這其中也有2年不可抗辯條款的作用。保單生效的時間越久,被抽中調查的概率就越低。從商業角度來分析就是,從事長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每賣出一份長期保單,它在前幾年都會承受較大的虧損,其真正的利潤都是在後面。而且時間越靠後,保險公司賺的也就越多。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時間靠前的理賠case,被抽中調查的概率就越高,特別是在保單生效的前兩年。因為對於保險公司來講,這不是一張賺錢的保單。

不過,即使是在理賠中存在被保險公司抽中調查的概率,但被抽中調查的保單佔總共保單的比例,一般也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平均的理賠金額並不高,而現在調查公司的費用又很高,處理每個case的時間成本也相對較高。我所知道在香港,這個比例一般是10%左右,即10個保單才會抽中1個來調查,其餘的就直接賠了。內地這塊的情況不太清楚,不過應該也差不多。另外具體的比例,在不同險種中也會有所不一樣,像很多人都會配置的重疾險,其一般的比例也並不高。

所以在考慮保障型保險(健康險,諸如重疾險、醫療險、定期壽險)的過程中,相對於做好「健康申報」而言,選擇什麼保險公司、什麼保險產品等等,都是不重要的浮雲。賠不出來的保險,最多只是買回來了一張廢紙。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2)
上一篇 2019-12-23
下一篇 2020-01-16

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