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南方日報都說:香港保險成資產配置新寵
發布: •更新: 2016-09-09•
閱讀 1052
香港保險近年來成為了內地朋友們的香餑餑,每逢節假日赴港的內地人中,遊客的人數在減少,而赴港購買保險的人則是與日俱增的。據媒體報道,不少
香港保險公司的驗證中心門口排起了長隊,甚至連以往不工作的周末也安排上了。
香港保險受到那麼多內地人的追捧,肯定其有著內地保險不可比擬的優勢的。繼7月上旬《人民日報》談內地人為什麼到香港買保險後,前天《南方日報》又報道了內地居民買港險的熱潮,稱香港保險成資本配置的新寵。
內地居民買走了香港1/3的保險
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事實上內地居民赴港投保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早在今年年初,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就公布,2015年深圳等內地遊客在香港投保的新造保單保費累計316億港元,佔香港保險業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4.2%。然而這一數據在今年的一季度達到了34.18%,相當於內地居民買走了香港1/3的保險。
2010年至2015年,內地訪客到香港購買保險呈現不斷攀升態勢,保費從2010年的43.81億港元,一路猛增至2015年的316.44億港元,增加了7倍多。
人民幣貶值,買港險對衝風險
對於內地居民紛紛赴港投保的現象,隨手記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員程龍分析,6月下旬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國內投資者避險情緒上漲,赴港投保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撐。
「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近一年來人民幣兌港幣貶值了近7%,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6971元,創近6年新低,而當天人民幣兌港幣的比率為1.1576,港幣兌人民幣持續升值,雖然22日人民幣對美元重回6.67關口,但國內越來越多高凈值客戶利用儲蓄類保單對沖貶值風險,購買香港保單的人群也越來越多。」
購置海外資產,多一重保障
對於內地居民紛紛赴港投保的現象,隨手記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員程龍分析,6月下旬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國內投資者避險情緒上漲,赴港投保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撐。
程龍認為,赴港購買儲蓄類保單除了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的風險外,在購買人壽、健康醫療保險時選擇美元保單,如果自己移民至海外,或將來孩子留學,這些保險也能帶來一些保障。
(以上文章來自:南方日報)
我們都知道,香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其保險業可以稱做是香港最古老的行業,經過香港悠久的歷史發展,保險業後來逐步發展,形成完善的體系。
伴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與內地經濟的發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發展越發的緊密結合,保險業的地位也隨之逐步提高,保險業務更趨於多元化、集團化和國際化,並逐步發展成為亞洲區的一個重要國際保險中心和全球最開放的保險中心之一。多國資本已大舉到港設立分支公司,或將香港作為地區總公司。
配置境外資產,港險成為了捷徑
1、對抗分風險,分散投資。
香港保險是以港幣或美元來投保的,可以抵抗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虧損。這幾年的歐元疲軟、人民幣貶值,再次證明美元是世界主導。繼日元、盧布、歐元之後,危機已經殺到門前!配置美金資產,成為了必要。
2、避稅避債,轉移投資
香港沒有資本增值稅和遺產稅,且保險產品的隱私度保密度較高。對於在香港購買的人壽產品、分紅產品所得的賠償額或收益,是不用被徵收遺產稅或個人所得稅的。
且在香港「保險權大於債權」的法律框架下,如果被保人破產清算,他所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是不會被拿去償還債務的,這就幫被保人很好的保全了資產。
除了資產轉移的優勢,內地居民紛紛購買港險,還歸因於保單本身的吸引力:
1、重大疾病保險更便宜
重大疾病保險是大陸人去香港購買保險時,非常流行的險種。相比之下,中國本土保險公司保險疾病範圍小,而且年費高。據媒體報道,每年繳納一樣的保費,在同樣的繳費年限下,保額相差可以達到5倍之多。
2、儲蓄類保險收益高
香港做為全球金融中心,保險公司的分紅水平普遍高於內地保險,純分紅類產品可以給客戶帶來穩定的6-7%的穩定回報。
甚至一些保障型保險,比如重疾險的分紅水平也是非常可觀的,言外之意,即使您不生病,只看重疾險的人壽儲蓄功能也是非常令人滿意的。